根据2025年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期刊上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揭示了细菌如何构建其防御体系,该机制与疫苗接种原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与生俱来的系统充当着免疫防线,使细菌能够在再次遭遇病毒攻击时,迅速识别并有效中和入侵者。
当细菌遭遇病毒侵袭后,它会动用一种特定的酶,将病毒DNA的微小片段(被称为间隔区,即spacers)整合到自身的遗传结构中。通过这种方式,细菌建立了一个“病毒档案库”,用于未来的识别和防御。从本质上讲,这一过程是记录过去的经验,以确保其未来的生存。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们早已积极利用这一现象,并将其发展为CRISPR技术的基础。然而,直到最近的研究才真正揭示了该系统在细胞内的主要自然功能:即能够快速、精准地对自身基因组进行修改。
CRISPR技术利用这种酶作为“基因剪刀”,在广泛的领域内对DNA进行操作,应用范围涵盖基础的实验室实验到尖端的基因疗法。尽管其应用前景广阔,但该机制在细菌内部运作的精确细节,在近期研究出现之前,长期以来一直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
深入理解噬菌体(即感染细菌的病毒)与其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于推进噬菌体疗法的发展至关重要。噬菌体疗法是一种利用病毒来对抗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方法。分子生物学家罗多尔夫·巴兰古(Rodolphe Barrangou)指出,这些新知识有助于开发出能够有效对抗更广泛病原菌谱的噬菌体。
细菌拥有一个庞大的防御武器库,包含超过150种不同的抗噬菌体机制,治疗药物必须学会如何绕过这些防线。对这些机制的全新理解,将推动噬菌体疗法在治疗各种传染病方面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为基于噬菌体的药物开发指明了新方向,这些药物将利用细菌的内部防御资源。理解细菌如何归档病毒DNA片段,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设计出特异性靶向并消灭病原菌的噬菌体,这为应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极具前景的策略。
在这场永无止境的进化军备竞赛中,病毒也发展出了相应的反制措施。例如,某些噬菌体,如ICP1,被发现能够“劫持”整套CRISPR/Cas系统的基因,从而彻底破坏细菌的防御系统,使其无法有效抵抗感染。此外,CRISPR-Cas系统作为原核生物适应性免疫的基础,还参与了许多与防御不直接相关的过程,例如基因表达调控和DNA修复。对微生物免疫内部结构的深入了解,使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构建更具韧性、更和谐的整体健康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