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一颗名为2025 TF的小行星以近距离掠过地球,其飞行高度距南极地表仅约420公里。此次事件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二近的近地小行星飞掠地球事件,再次凸显了监测小型、快速移动的近地天体的持续挑战,并强调了不间断的太空监测和先进行星防御策略的重要性。
此次飞掠发生在2025年10月1日协调世界时00:49。小行星2025 TF的轨道使其距离地球表面约419公里,仅次于2020年11月13日飞掠地球表面约370公里的2020 VT4,后者是迄今为止记录到的最近一次飞掠。自2025年初以来,已有超过100颗小行星在距离地球一个月球距离内通过,其中仅在2025年9月就有25颗。尽管2025 TF的尺寸估计在1.2至2.7米之间,它被归类为阿波罗型小行星,轨道周期约为2.06年。对于如此大小的天体,即使进入大气层,通常也会在摩擦中解体,因此它并未对地球构成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2025 TF是在其最接近地球的几个小时后才被卡特琳娜巡天(Catalina Sky Survey)的望远镜发现的。具体来说,是位于亚利桑那州基特峰国家天文台的博克望远镜(Bok Telescope)在10月1日协调世界时06:36,即小行星飞掠地球后不到六小时,才探测到这一天体。这一发现过程,虽然展示了天文学家识别这些天外访客能力的提升,但也再次强调了在它们最接近地球之前就探测到小型、快速移动的近地天体的固有难度。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对行星防御策略的进一步思考。例如,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在2022年9月成功验证了动能撞击技术,即通过让航天器撞击小行星来改变其轨道。这类任务对于制定应对潜在小行星威胁的策略至关重要。持续改进探测系统和加强国际合作,是保护地球免受潜在小行星撞击的关键要素。天文学家们正不断努力,利用包括卡特琳娜巡天和博克望远镜在内的先进观测设备,来提升对近地天体的探测能力和预警时间,以期在未来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太空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