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纳尔·阿卜杜勒·哈克大学前副校长穆扎法尔·阿里·沙赫米里教授近期公布的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古兰经》中隐喻语言的深刻普适性。沙赫米里教授历时二十余载,识别出156个独特的《古兰经》隐喻,创下迄今为止的最高记录。
这些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饰,更是传递精神真理和阐释抽象概念的关键。例如,“光明”常象征指引,“黑暗”则代表偏离正道。沙赫米里教授指出,《古兰经》的隐喻与许多其他文学作品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隐喻不同,它们根植于人类普遍共享的经验,因此能够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普适性使得《古兰经》的信息得以超越语言和地理的限制。沙赫米里教授引用了《古兰经》2:257“他将他们从黑暗中引向光明”和《古兰经》39:6“在三层黑暗之中”的例证,说明这些隐喻在不同文化和时代都能引起共鸣。研究表明,对这些隐喻的理解往往基于人类在光明与黑暗、信仰与不信之间的基本体验,而这些体验在宗教教义中得到了巩固。
沙赫米里教授即将出版的著作《乌尔都语和波斯语文学中的古兰经隐喻艺术之奥秘》将收录这些研究成果,并将这些隐喻归类为13个范畴。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兴趣始于1992年,当时他对《山洞章》(18:11)中“击打”一词的重新解读,揭示了《古兰经》的隐喻如何超越字面意义,获得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项研究将语言学与灵性深度融合,为读者提供了对《古兰经》持久信息及其塑造思想、指导行动能力的更丰富理解。研究同时指出,《古兰经》的隐喻虽常受其启示时代文化模式的影响,但也引入了新的、一神论的观念,对当时的文化框架进行了革新与挑战,表明《古兰经》的隐喻不仅反映了时代文化,也创造了新的文化范式,带来了变革性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