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洛哥雄伟的高阿特拉斯山脉深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交流方式——阿马齐格语(柏柏尔语)中的“Assinsg”哨语,正由像哈穆和他的儿子布拉希姆这样的牧羊人守护着。这种非凡的沟通形式,能够将信息传递至2.5至3公里远的距离,是山地环境中声音传播的智慧结晶。哨语并非简单地模仿口语,而是将词汇转化为清晰的哨声,其理解的关键在于长期的实践和耳濡目染,如同学习行走和说话一样,从小便开始。这种哨语的原理在于将口语的词汇转化为特定的哨音模式。在地形崎岖、人烟稀少的山区,哨语提供了一种超越视觉和听觉极限的交流手段。
这种哨语不仅是摩洛哥高阿特拉斯山区的独特遗产,在全球范围内,类似的哨语现象也存在于墨西哥、加那利群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的不同文化中。语言学家朱利安·梅耶尔指出,已有超过90种语言被记录拥有其哨语形式,这充分展现了人类适应环境、创造多样化沟通方式的非凡能力。这些哨语通常在山地或茂密植被的地区发展起来,因为哨声比口语传播得更远,更能穿透环境噪音,成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远程通讯系统。
然而,这项古老的传统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乡村人口外流是其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哈穆和布拉希姆居住的伊姆泽里村,基础设施匮乏,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这迫使许多家庭为了更好的生活机会而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这种人口迁移不仅带走了年轻一代,也削弱了这种与牧业紧密相连的哨语的传承基础。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考验也日益加剧。近年来,摩洛哥经历了持续的严重干旱,迫使牧羊人不得不进行长途跋涉,寻找可供牲畜食用的牧草。例如,在2024年11月,阿姆劳伊家族的牧羊人就首次离开了他们的村庄,向东迁徙了近350公里,以寻找生存的希望。这种对传统季节性迁徙模式的颠覆,是气候变化对依赖自然资源的牧业生活方式直接冲击的体现,也进一步扰乱了哨语赖以生存的传统生活节奏。
尽管挑战重重,保护这一文化瑰宝的努力仍在进行。研究员法蒂玛-扎赫拉·萨利赫正致力于记录和整理这种哨语,并积极推动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拉希姆·阿姆劳伊也领导着一个协会,致力于保护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儿子穆罕默德是少数仍在积极学习和使用哨语的年轻一代之一。他们的坚持,以及全球范围内对濒危语言保护的日益关注,为这项独特沟通方式的延续带来了希望。这种哨语不仅是语言的奇迹,更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智慧生存的生动见证,承载着一代代牧羊人的生活记忆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