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上的一项开创性研究表明,即使在肢体缺失后,大脑对身体的表征也比之前认为的更加具有韧性,这颠覆了关于神经可塑性的长期理论。
该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三名接受手部截肢的个体进行了跟踪研究。研究结果与大脑会进行广泛重塑以适应变化的普遍观点相悖,发现大脑对缺失手的“地图”在手术后多年内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这种稳定存在于负责处理感觉信息的大脑体感皮层。
匹兹堡大学的首席作者Hunter Schone博士表示,大脑身体图谱的高度保留为开发先进的脑机接口(BCI)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大脑图谱稳定,BCI系统在控制假肢时可以实现更高的可靠性和精确度。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Chris Baker博士指出,如果大脑在截肢后发生显著重塑,这些技术将无法正常工作,这凸显了研究结果的实际意义。
此外,这项研究为幻肢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大脑身体图谱的持续稳定性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何一些截肢者会持续经历幻肢感。这一发现可能为开发更有效的幻肢痛治疗策略开辟道路。剑桥大学的Tamar Makin教授强调,即使在肢体消失后,大脑似乎仍“持有”着身体的表征,仿佛在等待重新连接。
总而言之,这项由剑桥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合作进行的、涉及截肢者多年fMRI扫描的研究,挑战了关于大脑可塑性的传统观念。它加深了我们对大脑如何适应身体变化的理解,并为神经假肢和幻肢痛治疗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希望,预示着一个更智能、更人性化的康复技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