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频率切换神经元”引领AI硬件能效新纪元

编辑者: Maria Sagir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研究团队近日取得一项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频率切换神经元”(Frequency Switching Neuristor)。该器件能够自主调节信号频率,效仿生物神经元适应环境的能力,为构建更节能、更稳定的AI硬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项创新技术的核心在于其“内在可塑性”(intrinsic plasticity),即神经元能够根据过往活动和当前情境自主调整其响应特性。

传统AI硬件在模拟大脑固有的灵活性方面面临挑战,而KAIST的这项发明通过整合易失性与非易失性忆阻器,实现了可编程的多级频率-电压行为。这种设计使得神经元能够像生物神经元一样,在接收到重复刺激时降低敏感度,或在训练后对特定刺激变得更加敏锐,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学习与适应。研究结果表明,在稀疏神经网络的模拟测试中,采用这种频率切换神经元的AI网络在保持计算精度的同时,能耗降低了27.7%。这一显著的能效提升,对于当前AI技术面临的巨大能源消耗挑战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外,该神经元还展现出卓越的鲁棒性,即使在模拟的组件损坏情况下,也能通过自我重组来恢复性能,这对于需要长期稳定运行的应用场景至关重要。

这项发表于2025年8月18日《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期刊的研究,由Kyung Min Kim教授领导,预示着AI硬件设计的新方向。忆阻器作为一种能够“记忆”其先前电状态的器件,在AI和类脑计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此前,研究人员已探索了多种忆阻器在AI中的应用,包括用于构建神经网络以提升图像识别和大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在自动驾驶车辆等领域实现更高效的计算。此次频率切换神经元的出现,进一步将忆阻器的应用推向了模拟生物神经元复杂适应机制的高度。

该项技术有望为边缘计算设备、自动驾驶汽车等对功耗和稳定性有严苛要求的应用带来革命性改变。例如,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处理海量传感器数据并进行实时决策,能耗和稳定性是关键考量因素。频率切换神经元的引入,能够显著降低这些系统的能耗,并提高其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可靠性。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更高效、更智能硬件的需求日益增长,这项基于内在可塑性的神经元技术,正引领着AI硬件迈向一个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

来源

  • Mirage News

  • Frequency Switching Neuristor for Realizing Intrinsic Plasticity and Enabling Robust Neuromorphic Computing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