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西元2025年10月10日,美國聯邦政府的運作已中斷整整十天。儘管參議院在10月9日第七度嘗試推動臨時性資金法案,但共和黨和民主黨提出的各自草案均未能獲得足夠支持,導致政府的「休眠」狀態持續延燒,目前看不到明確的結束跡象,眾議院仍處於休會狀態。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的李海東教授指出,政府停擺對民生與經濟領域的衝擊已然浮現。在交通、觀光、基礎建設等環節,聯邦政府職能停擺,直接為民眾日常帶來諸多不便。同時,大量領取聯邦機構薪資的公民,其應得款項遞延,無形中削弱了消費意願。當社會支出動能減弱,經濟脈動自然趨緩,這對整體經濟無疑是一記重擊。經濟學家估計,停擺每持續一週,可能導致美國GDP成長減少0.1至0.2個百分點。
李海東教授進一步觀察到,當前各方對於政府停擺將持續多久,仍籠罩在濃厚的變數之中。時至今日,民主與共和兩黨在核心議題上,皆未展現出即將達成共識的跡象。若因預算爭議導致此種狀態久懸不決,政治上必將引發強烈的反作用力,積累的民怨極有可能將美國的政治光譜推向更為極端的民粹主義方向。此外,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也表示,政府關門只會導致GDP下滑。
從歷史脈絡來看,政府停擺的根源在於國會未能及時核准必要的撥款法案。自1976年以來,美國已歷經二十餘次政府關門,平均停擺天數約為八天,而此次已進入第十天,顯示當前對立的激烈程度。有分析指出,若持續一個月,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可能下降近一個百分點,突顯政治僵局對實質經濟的侵蝕力。此外,超過25萬聯邦僱員本週未能按期收到薪水,預計下週將有另外200萬人面臨同樣困境,五角大樓定於10月15日的下次軍餉發放可能面臨數十年來軍隊首次欠薪風險。
在金融市場層面,儘管歷史上標普500指數在關門前後一週平均下跌,但有數據指出,自1995年以來,每次政府關閉期間,S&P 500皆有正向表現,反映市場對企業基本面的信心。然而,數據發布的中斷,例如勞工統計局原定於3日公布的月度就業數據,卻增加了市場資訊的不透明性,使決策者難以全面掌握經濟的真實面貌。
當前,社會各界無不期盼各方能放下歧見,儘速達成合意,以恢復政府的常軌運作,從而守護全體國民的福祉與國家的穩定性。這場對峙,正考驗著決策者在短期政治角力與長遠國家利益之間,如何做出更具遠見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