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於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關鍵會談前夕,中國商務部於9月13日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相關模擬積體電路(IC)晶片啟動反傾銷調查,同時也針對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歧視性措施」啟動反歧視調查。此次調查涵蓋了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博通(Broadcom)和ADI(Analog Devices)等公司的產品。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指出,這些美國公司的傾銷幅度可能超過300%,並在中國市場佔有41%的份額。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間,相關晶片的進口量持續上升,分別為11.59億顆、12.99億顆和15.90億顆。
中國商務部表示,美國近年來對中國的積體電路領域採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包括將23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旨在遏制中國在先進運算晶片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中國官方認為,美國的限制措施是為了遏制中國在先進運算晶片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的發展。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持續收緊對中國先進半導體技術的出口管制。
此次調查的時機點敏感,恰逢美國財政部長史考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和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即將於9月14日至17日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新一輪高層對話。此次會談預計將涵蓋美國的單邊關稅措施、出口管制濫用以及TikTok等關鍵議題。中國此次發起的調查,被視為一種策略性佈局,旨在影響談判進程並向美國施壓。
據估計,美國晶片公司因失去中國市場而面臨嚴峻的財務風險,美國商會預計可能導致每年830億美元的銷售損失和12.4萬個就業機會的流失。面對此局面,中國正加速推動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化進程,例如中芯國際據報已在研發7奈米製程晶片。同時,輝達(Nvidia)和超微(AMD)等公司已獲得美國核准,恢復部分AI處理器對中國市場的出貨,但有報導指出,這項政策鬆綁的條件是這些公司需將部分營收上繳給美國政府。
根據中國商務部資料,反傾銷調查將持續約一年,必要時可再延長六個月;反歧視調查通常耗時約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