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歐洲的工業格局經歷了顯著的轉變。這主要是受到貿易摩擦加劇以及中國對戰略礦物出口採取反制措施的影響。這些事件促使歐盟國家加速尋求自給自足的途徑,將其視為實現戰略韌性的核心要素。歐洲工業界深刻意識到其供應鏈的脆弱性,因此積極重塑供應鏈,並將此視為促進內部增長和技術領先的絕佳機會。
為應對此挑戰,歐盟委員會於2025年3月宣布啟動47個大型項目。這些項目涵蓋了13個歐盟成員國的原材料開採與加工活動。作為《關鍵原材料法案》(CRMA)實施的一部分,這些舉措旨在確保到2030年,歐盟能在17種關鍵材料方面實現部分自主。具體目標設定清晰明確:國內開採量達到10%、加工量達到40%,以及二次回收利用率達到25%。列入優先清單的關鍵材料包括鋰、石墨、鈷、鎵和銅。這種全面的戰略方法與「REPowerEU」計畫的精神相呼應,顯示出歐盟正系統性地消除供應鏈中的關鍵弱點。
除了政府層面的措施外,歐洲工業界也展現了透過創新解決資源短缺問題的能力。例如,法雷奧(Valeo)和雷諾(Renault)等公司便積極推動旨在替代稀缺資源的研發工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成功開發並將不需稀土磁鐵的電動馬達原型投入使用,轉而採用銅線圈。這項技術預計將在本世紀末應用於新一代汽車中,不僅能有效降低地緣政治風險,更有望提升效率。由雷諾和法雷奧共同設計的E7A馬達,其體積將縮小30%,並能減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這些馬達預計將於2027年在雷諾位於克萊翁(Cléon)的工廠開始量產。
在國際舞台上,2025年10月,美國與中國就稀土金屬和關稅問題達成了一項協議。這項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和習近平(Xi Jinping)之間達成的協議規定,北京將暫停對稀土金屬、鎵、鍺、銻和石墨實施額外的出口限制,以利美國消費者。作為交換,華盛頓延長了某些關稅的延期實施期限。美國財政部長史考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指出,中國試圖利用礦物作為施壓手段的威脅是「一個真正的錯誤」,因為西方已經採取了補償性措施。然而,儘管局勢出現緩和跡象,歐洲機構仍需保持警惕,因為地緣政治博弈仍在持續。歐洲能否在原材料領域取得主權,將取決於其創新實施的速度,以及與其他資源豐富地區(包括加拿大、澳洲、哈薩克、烏茲別克和烏克蘭)建立可靠夥伴關係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