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大預測:集體努力有望在2050年前降低東亞臭氧污染

编辑者: S Свет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深入研究,針對東亞地區的空氣品質提出了詳細的預測報告,特別聚焦於地表臭氧(O3)的濃度變化。臭氧是一種主要的空氣污染物,其生成機制相當複雜,是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在陽光照射下,經過複雜的光化學反應所形成的。南大專家們強調,當前各國採取的環保措施趨勢,將直接決定未來該地區污染程度的高低。

該研究的核心結論指出,如果東亞地區能夠維持現有的NOx和VOCs排放削減速度,預計到2050年,臭氧水平將會顯著下降。根據模型預測,與作為歷史基準的2000年以前的數據相比,臭氧污染每年將減少36,000噸。這項積極的變化,是各國在政治和工業層面實施嚴格監管措施以淨化大氣環境的直接成果。

然而,南大的模型同時展示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一旦控制排放的努力有所鬆懈,將會產生反效果。在這種情境下,預計到2050年,臭氧污染將每年增加22,000噸。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包括副教授史蒂夫·伊姆(Steve Yim)和教授約瑟夫·孫(Joseph Sun),他們利用複雜的大氣模型進行分析,並強調重點應放在對臭氧前驅物(precursors)進行精細化調控,而非試圖直接從大氣中移除已形成的污染物。

對亞洲環境趨勢的分析顯示,東亞和東南亞的空氣污染問題影響了該地區超過90%的人口,且污染程度普遍超出了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訂定的標準。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東南亞、東亞及大洋洲在PM2.5導致的過早死亡率方面位居全球第二。因此,控制作為臭氧前驅物的NOx和VOCs,不僅能減少臭氧污染,同時也有助於降低其他污染物所造成的死亡率。此外,科學家們特別指出,東南亞的熱帶氣候條件要求採取更具針對性的監管措施,例如加強對航運業和工業排放的標準規範。

研究結果強烈暗示,若能採取比目前實踐更為果斷的行動,超越現有規範,則有望在2050年之前,每年預防多達36,000例過早死亡。這項數據清楚地表明,該地區空氣品質的未來,完全取決於各國是否有意識地做出選擇,並持續一致地執行既定的發展路徑,這是一場關乎數百萬人健康的長期戰役。

來源

  • Tamil Murasu

  • NTU Singapore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