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Simon Stiell)近日強調,人工智慧(AI)在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鬥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同時也呼籲各國政府應加強對這項技術的監管。他指出,AI有潛力大幅提升能源效率並催生創新的減碳解決方案,但其龐大且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特別是數據中心的耗能,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
斯蒂爾表示,AI並非萬靈丹,它確實伴隨著風險,但同時也可能成為改變遊戲規則的關鍵工具。他強調,關鍵在於如何「鈍化其危險邊緣,銳化其催化作用」,並將其智慧地應用於實際工作中。AI的正確運用能夠釋放人類的潛能,而非取代人類,例如在管理微電網、繪製氣候風險圖譜以及支持韌性規劃等方面,AI已展現出驅動真實世界成果的能力。
儘管全球在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道路上取得了進展,再生能源投資在過去十年內翻了十倍,去年更達到2兆美元的規模,但斯蒂爾也坦言,氣候危機的影響正在加速,需要更快的行動步伐。他提到,許多主要經濟體尚未正式提交其新的溫室氣體減排國家計畫,這顯示出全球氣候治理仍面臨挑戰。
AI在氣候行動中的應用範圍廣泛,從優化能源系統、提升建築能效,到環境監測、預測極端天氣事件,乃至於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的發展,都顯示出其巨大的潛力。然而,AI的發展也帶來了能源消耗的挑戰。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估計,數據中心、AI及加密貨幣在2022年消耗了約460太瓦時(TWh)的電力,佔全球電力需求的近2%。預計到2030年,AI可能佔數據中心總電力消耗的35%至50%。這種龐大的能源需求,若未能妥善管理,可能與氣候目標產生衝突。
因此,各國政府的監管介入顯得尤為關鍵。監管不僅是為了控制AI的潛在風險,更是為了引導其發展方向,確保其成為推動永續發展的助力。透過明智的政策框架,可以鼓勵AI平台使用再生能源供電,並持續創新以提高能源效率。此外,聯合國也正將AI作為氣候外交的輔助工具,這顯示AI的影響力已超越單純的技術層面,延伸至全球協調與政策制定的過程。
斯蒂爾也指出,雖然全球在清潔能源轉型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這種成長並不均衡,其廣泛的效益尚未惠及所有人。這意味著在擁抱AI帶來的機遇時,也必須關注其應用和效益的公平分配,確保技術進步能為全人類帶來福祉,並共同朝向一個更具韌性、更永續的未來邁進。這場由AI驅動的氣候行動,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對人類智慧與協作能力的考驗,旨在引導我們走向一個更平衡、更具活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