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公海條約》(又稱BBNJ協定)達成了生效所需的第60個國家批准,為其正式生效鋪平了道路。該條約預計將於2026年1月17日正式生效,標誌著人類社會在保護國家管轄範圍以外海域(即公海)豐富海洋生物多樣性方面邁入了新紀元。這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定旨在應對過度捕撈、氣候變遷引發的海洋暖化與酸化、深海採礦的潛在破壞以及日益嚴重的污染等嚴峻挑戰。
《公海條約》的核心目標包括在公海區域建立海洋保護區網絡、實施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促進國際科學研究與技術交流,並確保從海洋基因資源中獲取的利益能夠公平惠及所有國家。此條約與全球生態保育的「30x30」目標——即到2030年保護至少30%的地球陸地和海洋——相輔相成,為實現生態復原願景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海洋保育領域的專家們強調了此條約的重要性。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海洋事務高級副總裁Johan Bergenas指出,必須改變我們利用海洋資源的方式。海洋學家Sylvia Earle則提醒,目前的批准僅是過程中的一個節點,若持續掠奪和污染海洋,將危及人類生存。萬那杜氣候變遷部長Ralph Regenvanu則強調了該條約對小島嶼國家無可取代的重要性,表示「所有影響海洋的事物,也同樣影響著我們」。
儘管已達成60個國家批准的門檻,但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等在海洋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國家尚未完全加入,這引發了對條約未來執行力和整體效力的擔憂。專家認為,若這些關鍵參與者未能積極響應,條約的影響力可能受限。然而,對於許多高度依賴海洋資源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而言,該條約的生效具有非凡意義,它不僅能為保護其珍貴漁業資源提供關鍵支持,更能讓這些國家在長久以來被排除在外的海洋決策過程中獲得應有的發聲權與參與機會。
《公海條約》的生效,展現了國際社會在共同應對全球海洋挑戰上的團結與決心,為重新思考並實踐對這片共享資源的責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然而,將條約的宏偉藍圖轉化為切實的海洋保護行動,仍需所有締約國的持續努力、堅定承諾以及廣泛的國際合作,以確保這片孕育生命的藍色心臟能夠永續繁榮,造福當代與世世代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