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由英國、中國和瑞士科學家合作的突破性研究,成功開發出新型態的鈣鈦礦(Perovskite)太陽能電池材料,其在室內人工照明下展現出卓越的光電轉換效率,創下了室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紀錄。這項技術有望為小型電子設備和物聯網(IoT)裝置提供永續能源,大幅減少對電池的依賴。
鈣鈦礦材料因其獨特的晶體結構和可調控的能隙,在光能轉換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尤其能有效吸收室內照明特有的較長波長光線。然而,過去鈣鈦礦材料的主要挑戰在於其穩定性問題,特別是晶格結構中的「缺陷」(或稱「陷阱」),這些缺陷會阻礙電子的自由流動,導致能量損耗並加速材料降解。此次研究團隊透過引入化學添加劑,特別是氯化銫(Rubidium Chloride, RbCl)以及兩種有機銨鹽(N,N-dimethyloctylammonium iodide 和 phenethylammonium chloride),有效解決了這個關鍵瓶頸。
透過精確調控,研究人員成功減少了鈣鈦礦晶體中的缺陷密度,促進了更均勻的晶體生長,並最小化了晶體應變。這種優化不僅提升了材料的穩定性,更顯著提高了其在室內光照下的轉換效率。在實驗室條件下,這些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模擬辦公室照明(約1000 lux)的環境下,實現了高達37.6%的光電轉換效率,比市面上現有的同類產品高出約六倍。
除了效率的顯著提升,新材料的耐久性也大幅改善。在超過100天的測試中,這些電池仍能保持其初始性能的92%,顯示出其潛在的五年以上使用壽命,遠優於先前幾週或幾個月的壽命限制。即使在高溫(55°C)和強光照(300小時)的嚴苛條件下,其性能損失也相對較小,僅下降了24%,而傳統鈣鈦礦電池在此類條件下的效率則會顯著衰退。
這項技術的發展預示著一個無電池的未來,能夠為各種小型電子設備,如遙控器、無線感測器、智慧家居裝置、醫療監測設備,甚至工業自動化中的關鍵組件提供穩定的電力來源。這不僅能降低維護成本,減少電子廢棄物,更能推動永續能源的廣泛應用,讓日常環境中的人工光線同時扮演照明與能源供應的角色。
目前,研究團隊正積極與合作夥伴洽談,以推動這項創新技術的規模化生產與市場化。儘管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生產仍面臨挑戰,但這項突破無疑為能源採集和電子設備的設計開創了全新的可能性,為實現更智慧、更永續的未來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