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將AI運算轉移至軌道和月球,以減輕地球資源負擔
编辑者: S Света
面對人工智慧(AI)運算需求呈指數級增長,對地球能源與土地資源造成日益沉重的壓力,全球頂尖科技企業與國家級太空計畫正加速開發地外AI資料中心(DC)的基礎設施。這項戰略性轉變旨在緩解資源緊張。截至2025年11月,這些雄心勃勃的計畫已進入不同實施階段,涵蓋了近地軌道(LEO)和月球表面等區域。
以Google為例,其「捕日者計畫」(Project Suncatcher)規劃在太陽同步的近地軌道部署太陽能衛星群。這些衛星將配備張量處理器(TPU)以進行機器學習運算,能夠利用幾乎不間斷的日照,潛在發電量可達地面同類設施的八倍之多。為驗證關鍵技術,Google計劃與Planet公司合作,在2027年初發射兩顆原型衛星,作為「訓練任務」的一部分。為確保運算效能可與地面資料中心匹敵,Google正在探索透過雷射光學通道,實現衛星之間每秒數十太比特(terabits per second)的資料傳輸速率。
與此同時,專注於月球數據儲存的Lonestar Data Holdings公司,已證明此概念的實際可行性。在2024年2月執行的「獨立任務」(Independence)中,該公司成功將美國《獨立宣言》(U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的文本傳輸至月球著陸器,並接收回《憲法》(Constitution)和《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Lonestar在2025年2月持續推進,將其「自由」(Freedom)資料中心貨艙整合至Intuitive Machines公司的「雅典娜」(Athena)月球探測器上,該探測器已被運送至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準備發射。此設備旨在進行長期數據儲存,利用太陽能以及月球環境的自然冷卻機制。
國家級計畫亦展現出顯著進展。中國於2025年5月14日,利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Changzheng-2D),發射了首批12顆AI控制衛星,作為「三體計算星座」(Three-Body Computing Constellation)計畫的一部分。這個由ADA Space和浙江實驗室(Zhejiang Lab)參與開發的初始衛星群,已能提供每秒5拍運算(POPS)的計算能力,並具備30太位元組(terabytes)的板載儲存空間。中國的最終目標是部署多達2800顆衛星,總計算能力達到1000 POPS,並利用太空真空作為天然的散熱系統。
包括Blue Origi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在內的業界遠見者,皆支持將重型基礎設施移出地球的趨勢。他們認為,月球憑藉其充足的日照和低重力環境,具有巨大的潛力。Blue Origin於2025年11月13日成功實現其新格倫號(New Glenn)火箭第一級的著陸,目前正開發用於在太空中組裝此類設施的運輸工具。這些行動標誌著太空資料中心策略已從概念規劃轉向工程實施的關鍵階段,成為2025年底技術發展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這也引發了關於輻射防護和數據主權等重要議題的討論。
來源
The Hans India
Forbes
PR Newswire
Data Center Dynamics
Reuters
Tom's Hardware
閱讀更多有關此主題的新聞: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