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深海探索領域取得重大進展,自主研發的「海鯤號」遙控無人潛水器(ROV)近期成功完成了一項深海科學考察任務。這艘重達3.6噸的ROV潛入了4,140米的深度,標誌著中國在深海探測技術上的顯著進步。
由上海交通大學設計與建造的「海鯤號」ROV,設計潛深能力可達6,000米。在近期於南海進行的海上試驗中,它配備了高清攝影機、先進的機械臂、聲納系統及多種傳感器,並精準展示了其懸停和自動航向控制能力。此次任務的重點是收集關鍵的生物樣本和沉積物數據,這些樣本隨後被運送至支援的科學考察船「中山大學」號上。
此次任務的另一項重大突破是,它與中國另一款深海潛水器「海鬥一號」進行了同步部署。這是中國首次從同一艘科學考察船上同時操作兩款不同的無人潛水器,顯示了中國在管理複雜水下任務方面的協調能力和技術複雜性達到了新的高度。「海鬥一號」曾創下無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達到10,908米的潛水深度紀錄,展現了中國在深海科技領域的全面實力。
中國對深海探索的投入是其提升國家海洋實力與科技競爭力的國家戰略之一。近年來,中國在先進海洋技術研發上投入大量資源,包括「蛟龍號」和「奮鬥者號」等載人深潛器,這些裝備已創下深海載人潛水的紀錄。「海鯤號」和「海鬥一號」的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這一高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
南海作為一個極具科學研究價值的區域,蘊藏著理解地質過程、氣候演變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潛力。據估計,南海擁有約400種魚類,是全球重要的漁業區域之一,同時也是重要的貿易通道和能源儲備地。然而,該區域的過度捕撈和生態環境變化也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像「海鯤號」ROV這樣的探測任務,為全球科學界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有助於深入了解這一關鍵海洋環境的複雜動態。
此次「海鯤號」的成功任務,不僅是中國深海技術的一次飛躍,也體現了其在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的長遠佈局。透過這些先進的技術和持續的探索,中國正積極地揭示深海的未知,為科學認知和未來資源開發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