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終結塑膠污染的全球公約談判於2025年8月14日在日內瓦面臨重大挑戰,最新提出的草案文本遭到多國強烈反對,談判進程陷入停滯。此次會議原定於同日結束,但由於關鍵條款的歧見,各國代表團的共識難以達成。
此次談判的核心爭議點在於草案文本未能有效納入限制塑膠生產和規範塑膠產品中有害化學物質的關鍵條文。巴拿馬代表對此表示強烈不滿,認為草案「不是雄心,而是投降」。歐洲聯盟亦批評該提案「不可接受」,缺乏「清晰、穩健且可行的措施」,而肯亞則指出草案中「沒有任何全球性的約束性義務」。這顯示出與會國家在應對塑膠危機的決心和方法上存在顯著分歧。
與會國家在公約的關注範圍上存在明顯的立場差異。以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和伊朗為首的「相似立場國家」集團,主張公約應側重於廢棄物管理,而非限制塑膠生產。科威特代表該集團強調共識的重要性,表示「沒有共識,就沒有值得簽署的公約」。此立場與歐洲聯盟、英國、哥倫比亞等呼籲設定生產上限的國家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國家認為,若不從源頭上控制塑膠生產,公約將無法有效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環保組織對草案的不足之處表達了深切憂慮。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強調剩餘談判時間的關鍵性,警告若無法達成協議,將導致「更多損害、更多傷害、更多痛苦」。綠色和平組織亦呼籲各國政府「堅持他們承諾的雄心」,並解決「根本原因:無情擴張的塑膠生產」。
目前,全球塑膠污染公約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談判代表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需要修訂草案以納入各國和環保團體的關切。據悉,一份修訂後的公約文本預計將在談判的最後一天公布。此次談判的結果至關重要,因為塑膠污染持續對全球環境和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全球社會正期待一個能夠有效涵蓋塑膠產品從生產到廢棄整個生命週期的解決方案。據估計,每年全球生產超過4億噸塑膠,其中僅有約9%被回收,其餘則流入環境。若無政策介入,預計到2040年塑膠產量將增加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