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石化產業重塑:產能過剩與美關稅引發結構性調整

编辑者: Татьяна Гуринович

全球石化產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主要由產能過剩、利潤下滑以及美國貿易關稅等多重因素驅動。這場危機迫使業界進行大規模的產能削減、工廠關閉和策略性重組,預示著全球製造業和貿易格局的重大轉變。

產能過剩是當前石化產業面臨的核心挑戰。過去幾年,全球範圍內,特別是中國,大幅擴張了石化產能,但需求增長未能跟上步伐,導致市場供過於求,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預計到2030年,全球石化產能將超過需求20-25%,這使得許多生產商面臨嚴峻的財務壓力。例如,韓國的石化巨頭LG Chem和Lotte Chemical在2024年均出現虧損,美國的Dow Inc.也因第二季度的虧損而削減了股息,德國的巴斯夫(BASF)同樣因全球貿易戰的壓力而下調了全年業績預期。

美國的貿易關稅政策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困境。自2025年4月起,美國對韓國石化產品徵收25%的關稅,儘管後來降至15%,但已對韓國的出口造成顯著影響。為應對此局面,韓國政府正積極推動企業削減石化產能。據報導,韓國政府已與該國十大石化企業達成協議,計劃將年產能削減270萬至370萬公噸,相當於全國總產能的約四分之一。此舉旨在緩解過剩供應,恢復行業競爭力。韓國政府設定了三大重組目標:減少產能和設施、轉向高附加值特種產品生產,以及改善企業財務狀況。

歐洲石化產業同樣面臨嚴峻挑戰,高昂的能源成本是主要原因。自2022年能源危機以來,歐洲的能源價格居高不下,使得當地生產商在成本上難以與美國和亞洲的競爭對手匹敵。Dow公司已宣布將於2025年至2027年間關閉其在德國和英國的三家工廠,並裁員約800人,以應對歐洲市場結構性挑戰和高昂的運營成本。巴斯夫也因市場波動和成本壓力,調整了其2025年的業績預期。

中國方面,為應對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政府正在考慮對整個行業進行全面整頓,關閉老舊且虧損的工廠。這項措施旨在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整體競爭力。同時,中國的石化產業也在積極轉向綠色能源和高附加值產品,以適應全球能源轉型的趨勢。

總體而言,全球石化產業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產能過剩、貿易保護主義以及高昂的能源成本共同作用,迫使行業進行痛苦但必要的調整。這場重塑不僅關乎企業的生存,也將影響全球經濟和供應鏈的未來走向。那些能夠適應變化、推動創新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將更有可能在重組後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來源

  • Reuters

  • Reuters

  • Reuters

  • Reuter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