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8月下旬起,包括德國郵政(Deutsche Post)、DHL Parcel Germany、PostNord、奧地利郵政(Austrian Post)及義大利郵政(Poste Italiane)在內的多家歐洲主要郵政服務公司,已陸續宣布暫停或限制對美國的包裹運送服務。此舉是為應對美國即將於2025年8月29日生效的新進口關稅規定,該規定將終止長達數年的「最低免稅額」(de minimis)豁免政策。
「最低免稅額」是指進口商品價值低於特定門檻時可免除關稅和稅款的規定。美國自2016年起將此門檻設為800美元,此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國際電子商務發展。然而,隨著美國政府取消此項豁免,所有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商品進口時,都將面臨關稅。此次暫停運送服務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於8月15日才公布相關技術細節,留給全球郵政營運商極短的準備時間。由於對新的海關程序、關稅徵收方式及數據傳輸要求缺乏清晰指引,許多業者表示無法確保在規定生效前完成必要的系統調整與合規準備。
具體而言,德國郵政與DHL Parcel Germany宣布自8月23日起停止接受企業客戶的包裹,PostNord亦從同日起暫停部分運送服務,而奧地利郵政則將最後收件日定在8月25日。儘管如此,DHL Express的快遞服務仍不受影響。此外,個人之間贈送且價值低於100美元的禮品包裹,在許多國家仍可正常寄送,但可能面臨更嚴格的審查。
此次政策變動預計將對依賴低價商品跨境銷售的電子商務企業,特別是直接向美國消費者發貨的平台,產生深遠影響。分析指出,此舉旨在打擊「欺騙性運輸行為、非法物質和逃避關稅」現象,並可能使美國國內企業更具競爭力。然而,這也意味著消費者未來購買進口商品時,可能需支付更高價格,因增加的關稅成本很可能轉嫁至最終售價。
歐洲郵政服務協會(PostEurop)及其成員公司正積極與美國當局協調,尋求解決方案以盡快恢復服務。在此之前,許多歐洲郵政營運商已將暫停運送視為必要的預防措施,以避免潛在風險和營運混亂。這場由美國關稅政策變動引發的物流調整,凸顯了全球貿易體系中供應鏈的脆弱性,以及各國政策變動對國際商業活動的即時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