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於2025年9月19日投票決定,由於對伊朗核計畫的擔憂,重新實施經濟制裁,推翻了先前根據2015年核協議所提供的制裁豁免。此舉標誌著國際社會在監管核擴散方面的持續努力,也反映了地緣政治格局的複雜性。
安理會的15個成員國就一項由韓國提出的決議進行了表決,該決議旨在中止先前聯合國制裁決議的自動回溯機制。投票結果顯示有九個成員國反對制裁豁免,四個國家支持,兩個國家棄權。因此,在30天的過渡期結束後,先前被暫停的聯合國制裁決議將自動恢復,重新對伊朗的鈾濃縮活動施加禁令,並限制其武器、金融和航運往來。
歐洲三國(法國、德國、英國)是此決議的主要推動者,它們認為伊朗未能遵守《聯合全面行動計畫》(JCPOA),具體體現在伊朗累積了大量高濃縮鈾、擴大了核濃縮基礎設施,並且未能與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充分合作。伊朗方面則反駁稱,歐洲國家存在政治偏見,並堅稱其提出了一個「合理且可行的計畫」,同時重申對《核不擴散條約》(NPT)的承諾。伊朗外交部長阿巴斯·阿拉格奇表示,歐洲國家試圖濫用協議中的爭議解決機制,並強調了伊朗與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合作,包括在6月襲擊伊朗核設施後達成的履行其保障監督義務的框架協議。
此次制裁的恢復可能加劇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特別是與以色列的關係。今年6月,以色列對伊朗的核設施和軍事基地發動了一系列空襲,旨在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伊朗隨後也對以色列發動了報復性攻擊。儘管國際原子能總署報告稱核設施嚴重受損但無輻射洩漏,但這些事件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的不穩定性。法國總統馬克宏表示,預計國際制裁將在本月底前恢復,並認為伊朗方面的最新消息「並不嚴肅」。
此次安理會的投票結果凸顯了在關鍵國際議題上達成共識的挑戰。儘管歐洲三國啟動了為期30天的回溯機制,但伊朗方面提出的計畫以及與國際原子能總署達成的協議,並未能在最後關頭說服所有安理會成員國。俄羅斯和中國反對恢復制裁,但未能獲得足夠的票數來阻止這一決議。此次事件也引發了對制裁有效性及其對伊朗經濟和人道狀況潛在影響的關注。未來幾個月將是觀察這些制裁措施如何影響地區穩定以及伊朗核計畫發展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