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華沙地方法院做出了一項關鍵裁決,標誌著國際社會對2022年9月「北溪」(Nord Stream)天然氣管道遭到破壞事件的調查進入新的轉折點。法官達里烏什·盧博夫斯基(Dariusz Lubowski)正式駁回了德國提出的引渡請求。該請求涉及一名烏克蘭公民沃洛德米爾·日.(Volodymyr Zh.),他是在同年9月30日根據歐洲逮捕令遭到拘留的。這項裁決在歐洲司法界引起了廣泛關注。
據報導,波蘭拒絕引渡的核心原因在於德國方面提供的證據論證不足,且性質過於籠統。被拘留者的辯護律師蒂莫特烏什·帕普羅茨基(Timoteusz Paprocki)將此判決譽為波蘭司法史上最重要的判例之一。他堅定地表示,不應追究烏克蘭公民為抵抗侵略者所採取的行動,並對德國司法程序的公正性提出了質疑。此案凸顯出,在處理複雜的地緣政治案件時,訴訟材料的程序純潔性與嚴謹性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波蘭總理唐納德·圖斯克(Donald Tusk)立即對法院的決定表達了支持,並宣佈此案結案。他透露,此前他已向德國前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及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表明立場,認為引渡該嫌疑人將「違背波蘭的國家利益」。2022年9月發生在波羅的海、靠近博恩霍爾姆島(Bornholm)附近天然氣管道受損事件,至今仍是國際社會持續關注的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近期調查中的單一事件。就在前一天,即2025年10月15日,意大利最高法院也撤銷了針對另一名烏克蘭公民謝爾蓋·庫茲涅佐夫(Sergey Kuznetsov)的引渡決定,兩案的指控性質相似。這表明歐洲對於此類引渡請求正在形成一種特定的法律立場。德國調查人員懷疑沃洛德米爾·日.參與了爆炸裝置的安裝,並將這次破壞行動與一個親烏克蘭團體聯繫起來,儘管他們並未直接指控基輔官方參與。據悉,盧博夫斯基法官指出,在進行「正義的、防禦性戰爭」的背景下,針對敵方基礎設施的攻擊行為,可能不應被視為犯罪。這一觀點反映了在持續的衝突背景下,法律界對事件評估的深刻重新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