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天問二號」探測器近日傳回了一張令人屏息的影像,畫面中,探測器本身與遙遠的藍色地球一同入鏡,展現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宏偉進程。這張由探測器機械臂上的相機於2025年10月1日拍攝的照片,清晰地呈現了中國的五星紅旗和探測器的返回艙,背景則是我們熟悉的家園——地球。
截至2025年10月1日,「天問二號」已飛行125天,距離地球約4300萬公里,距離其探測目標近地小行星2016HO3約4500萬公里。該任務於2025年5月29日啟程,探測器配備11台精密儀器,旨在對小行星2016HO3進行採樣並研究主帶彗星311P。探測器已成功完成在軌測試,包括部署採樣裝置和電子系統檢查,所有系統運行正常,並已開始收集空間環境的科學數據。
「天問二號」任務標誌著中國首次執行小行星樣本返回任務,是中國太空探索事業的一大里程碑。該任務預計將持續十年,目標是在2027年底將小行星樣本帶回地球。若任務成功,中國將與日本和美國並列,成為少數幾個擁有此類複雜樣本返回能力的國家之一。這次任務不僅彰顯了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日益增長的實力,也體現了其對拓展太陽系科學認知的決心。
小行星2016 HO3,又稱469219 Kamo'oalewa,是一個獨特的物體,被歸類為地球的準衛星。它以一種使其保持在地球附近的方式繞太陽運行,可能數百年來都是一個穩定的伴侶。這顆小行星估計直徑在40到100米之間,於2016年由Pan-STARRS望遠鏡發現。科學家對Kamo'oalewa特別感興趣,因為其光譜特徵與月球樣本相似,表明它可能是一塊月球碎片。主帶彗星311P/PANSTARRS是另一個引人入勝的目標。這顆物體於2013年被發現,表現出彗星般的活動,噴射物質並形成多條彗尾,這種現象歸因於其快速自轉。「天問二號」任務對311P的研究將為活躍小行星的性質和彗星體的動力學提供見解。
此次任務的科學目標涵蓋對小行星和主帶彗星的多項物理參數進行測量,包括軌道、自轉、形狀、大小和熱輻射特性等,以深入研究軌道動力學。此外,任務還將研究小行星和主帶彗星的地貌、物質成分、內部結構及可能的噴發物,並對採集到的樣本進行詳細的實驗室分析,以探究小行星和太陽系的早期形成與演化過程。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隼鳥2號」任務和美國的「OSIRIS-REx」任務也成功完成了小行星樣本返回,分別於2020年和2023年將樣本帶回地球,為全球小行星探測領域樹立了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