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太空總署(ESA)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正攜手深入研究星際彗星3I/ATLAS,這顆非凡的天體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得以一窺宇宙深處的奧秘。3I/ATLAS於2025年7月1日由位於智利的ATLAS望遠鏡陣列首次發現,是繼「奧陌陌」與鮑里索夫彗星之後,我們太陽系中遇到的第三顆確認的星際物體。
這顆彗星以約每秒60公里的速度(相當於每小時約216,000公里)穿越太陽系,其軌跡呈現雙曲線,顯示它並非源自我們的太陽系。預計在2025年10月30日左右,3I/ATLAS將到達距離太陽最近的點,其軌道將掠過火星軌道之內,但對地球並無威脅,將保持至少2.4億公里的安全距離。
ESA的行星防禦辦公室正透過夏威夷、智利和澳洲的望遠鏡密切監測3I/ATLAS的動態。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於2025年7月21日捕捉到這顆彗星的詳細影像,揭示了其冰冷核心周圍一個淚滴狀的塵埃彗髮。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亦於2025年8月6日對其進行了觀測,提供了關於其成分和活動的關鍵數據。初步分析顯示,3I/ATLAS的彗髮主要由二氧化碳(CO₂)組成,其與水的比例高達8:1,這是迄今為止在彗星中觀測到的最高比例,遠超太陽系內彗星的典型值。此外,還檢測到水冰、水蒸氣、一氧化碳和硫氧化羰等物質。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尼爾·蓋爾斯·斯威夫特天文台於2025年7月31日至8月1日的觀測數據,證實了3I/ATLAS在距離太陽3.51個天文單位(AU)的遙遠位置就已展現出活躍的水活動跡象,其推斷的水生成速率與至少19平方公里的活躍表面區域一致。這表明該彗星的活動性可能比大多數太陽系彗星更強,這可能與其首次造訪恆星系統有關,使其擁有比太陽系彗星更豐富的水冰儲備。
科學家們正利用這些來自不同觀測平台的數據,試圖解開3I/ATLAS的起源之謎。其獨特的化學成分,特別是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可能暗示它形成於一個與太陽系截然不同的環境,或許是在其母恆星系統的二氧化碳冰線附近形成,或者暴露於更高水平的輻射。這些發現不僅加深了我們對星際物體的理解,也為探討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寶貴的線索。3I/ATLAS的研究,正引導我們更深入地認識宇宙的廣闊與多樣性,以及我們在其中所處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