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太空總署深化星際永續計畫 昆蟲科技成深空任務生命支持關鍵

编辑者: Tetiana Martynovska 17

太空菜單上的昆蟲 🦗

歐洲太空總署(ESA)正積極推動一項前瞻性計畫,旨在將昆蟲納入太空人飲食與廢棄物處理系統,為未來登陸月球、火星及更遠深空的長期任務,建立永續自給自足的基礎。此項研究的核心,在於把地球上被視為邊緣的生物資源,轉化為維繫人類在極端太空環境中生存的關鍵要素,展現了對生命循環的深刻理解與應用。

此項前沿探索已具備堅實的法規與實踐基礎。全球數十億人口日常攝取超過兩千種昆蟲物種,證明了其作為食物來源的成熟性。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已在2023年核准黃粉蟲與家蟋蟀可供人類食用,為ESA的計畫掃清了法規障礙。此外,ESA太空人薩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早在2022年的任務中,便已試驗性地品嚐了摻有蟋蟀粉的能量棒,對該技術在軌道環境下的可行性進行了重要驗證。

該計畫的獨特價值在於其雙重效益:昆蟲不僅是高營養價值的食物來源,更能作為再生生命支持系統中廢棄物轉化的核心環節。初步研究顯示,昆蟲具備適應太空環境的強大韌性,能提供豐富營養素,有助於建立封閉式生態循環系統,直接應對深空探索中對後勤補給的嚴峻挑戰。這種將「廢棄物」視為「養分」的思維,是航太工程師設計星際生存系統所追求的根本之道。

從資源效率角度來看,昆蟲的應用體現了對資源的極致利用。在地球上,昆蟲基有機廢棄物管理(IBOWM)已被證實能有效轉化有機殘渣,減少廢棄物並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有研究指出,昆蟲蛋白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約為牛肉的六分之一,其蛋白質生產的資源效率遠高於傳統畜牧業。早期的太空實驗,如對果蠅在微重力下生命週期的觀察,也已揭示了昆蟲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ESA正與波蘭公司Astronika等機構合作,將理論研究推向實際整合階段。黃粉蟲(Tenebrio molitor)和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等物種,因其高密度飼養能力、短生命週期及轉化有機廢物的卓越能力,被視為太空生態系統的理想候選者。此項研究不僅旨在確保太空人在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任務中獲得多樣化味覺體驗以維持心理健康,更是為了建立一個能夠自我修復、自我循環的微型世界,將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法則投射至宇宙之中。

來源

  • SpaceDaily

  • Insects on the space menu

  • Using roaches to minimise waste in space

  • Ready for dinner on Mar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歐洲太空總署深化星際永續計畫 昆蟲科技成深空任務生命支持關鍵 | Gaya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