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祝融號任務圓滿落幕:十年木星探索之旅劃下句點

编辑者: Tetiana Martynovska 17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祝融號(Juno)探測器,於2011年發射,在歷經近十年的壯麗木星探索任務後,已於2025年9月正式結束其營運階段。這項原定計畫為期較短的任務,因其卓越的科學貢獻與探測器的良好狀態,獲得多次延展,最終批准的延展期直至2025年9月,使其成為人類探索太陽系巨行星的關鍵里程碑。

自2016年進入木星軌道以來,祝融號不僅深入研究了木星的大氣層、磁層及其內部結構,更在任務延展期間,將目光投向了木星的衛星系統。探測器曾近距離飛掠木星的三大衛星——蓋尼米德(Ganymede)、歐羅巴(Europa)和艾歐(Io),獲取了關於這些冰封世界地質特徵、大氣狀況及化學組成的寶貴數據。祝融號還測量了歐羅巴的氧氣產量,發現約為每秒12公斤,此數字低於先前的一些估計。此外,祝融號也對木星微弱的行星環系統進行了細緻的觀測,並精確繪製了木星強大的磁場與重力場圖譜。這些豐富的科學成果,極大地深化了我們對木星及其衛星系統的理解。

在任務的後期,祝融號曾於2025年4月經歷了短暫的「安全模式」事件。在第71次近距離飛掠木星時,探測器因應周遭強烈的輻射環境,採取了預防性措施進入安全模式。NASA的任務控制中心成功恢復了通訊與數據傳輸,使祝融號得以繼續執行其科學任務。這些事件也凸顯了木星極端輻射環境對太空探測器的嚴峻挑戰。

祝融號的任務雖然結束,但其傳回的龐大數據集將持續啟發科學家們對太陽系起源、行星演化以及潛在生命棲息地的探索。這些發現對未來的任務至關重要,例如NASA的歐羅巴快船(Europa Clipper),該任務預計於2030年抵達木星。這趟橫跨近十年的木星之旅,不僅是工程技術的勝利,更是人類對宇宙好奇心與探索精神的輝煌見證。透過祝融號的視角,我們得以一窺太陽系中最宏偉行星的奧秘,並為未來的深空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對木星大氣層的深入洞察,揭示了遠超水雲層的氣象活動,以及內部可能存在的稀釋重元素核心,這些發現重塑了我們對巨行星形成與演化的認知。祝融號的科學遺產將繼續指引我們探索宇宙的無限可能。

來源

  • Space.com

  • Juno - NASA Science

  • NASA’s Juno Back to Normal Operations After Entering Safe Mode

  • See NASA Juno’s Jaw-Dropping New Jupiter Photo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