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極化儀統一日冕與日 लिहा層(PUNCH)任務,於2025年3月11日發射升空後,已於2025年8月7日成功將其四艘太空船部署至最終的科學觀測軌道。這些太空船沿著地球的晝夜邊界精確定位,為太陽及其周遭環境提供了連續無阻的視野,旨在全面研究太陽的外層大氣——日冕,以及其轉化為太陽風的過程。
PUNCH任務由四艘手提箱大小的衛星組成,每艘衛星都配備了狹縫成像儀(NFI)和三具廣角成像儀(WFI)。狹縫成像儀作為日冕儀,能阻擋太陽的直射光,以揭示日冕的細節;而廣角成像儀則捕捉內太陽系中外日冕和太陽風的影像。透過將這些影像組合成一幅馬賽克圖,PUNCH任務能夠追蹤從太陽到地球的太空天氣事件。在任務的早期操作階段,PUNCH已釋出初步影像,展示其強大的觀測能力。2025年4月27日,該任務在測試期間捕捉到一張月亮懸掛在太陽上方的日蝕影像,這張由狹縫成像儀拍攝的影像,證明了儀器能夠在遙遠星辰的背景下聚焦於太陽日冕。
從2025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PUNCH的三具廣角成像儀捕捉到了日冕物質拋射(CMEs)從太陽噴發並向外傳播的畫面。這些影像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46次會議上公佈,提供了對CMEs的詳細觀測,增強了對太空天氣現象的理解。這些影像顯示,CMEs在穿越太陽系時,其規模可達太陽的100倍,並能被追蹤其從太陽表面到行星際空間的完整旅程。
PUNCH任務與NASA的其他日 लिहा物理任務,如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STEREO、SOHO以及NASA/ESA的太陽軌道器(Solar Orbiter)等相輔相成,共同提供了對日冕和太陽風更為全面的圖像。PUNCH為期兩年的任務預計將產出寶貴的數據,用於研究太空天氣事件的形成與演變,從而提高對其抵達地球及其影響的預測準確性。這些數據,包括由廣角成像儀捕捉到的巨大日冕物質拋射的詳細影像,能夠以比以往任務更精確的方式呈現,並有助於科學家將日冕和太陽風視為一個單一的系統來進行研究。
PUNCH任務的數據已可透過NASA的太陽數據分析中心(Solar Data Analysis Center)下載,並在西南研究所的數據存取頁面上提供更多資訊。這些數據的處理過程從原始的Level 0到近乎完整的Level 2,使研究人員能夠持續精煉他們對太陽現象的理解。透過整合來自不同太空船的影像,PUNCH任務能夠提供一個全球性的視角,這對於理解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整體關聯至關重要,並能顯著提升太空天氣預報的準確性,進而保護地球的技術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