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南西·葛蕾絲·羅馬太空望遠鏡(Nancy Grace Roman Space Telescope)預計最晚於2027年5月發射升空,並可能提前至2026年秋季部署。其核心任務之一的「銀河系平面巡天」(Galactic Plane Survey)計畫,旨在繪製約200億顆恆星的詳細圖譜,這將是目前已繪製恆星數量的四倍,為我們深入理解銀河系的結構、恆星形成過程以及太陽系的起源提供前所未有的視角。
羅馬太空望遠鏡的「銀河系平面巡天」將聚焦於星際介質(interstellar medium)的研究,這包括恆星之間的氣體和塵埃。這些物質是形成新恆星和行星的關鍵要素,對理解宇宙的演化至關重要。透過精確繪製星際介質的分布,天文學家得以洞察新天體誕生的機制。這項巡天的觀測策略是透過科學社群的廣泛參與所塑造,其中包括於2025年2月11日至13日舉行的線上工作坊,匯集了眾多天文學家的寶貴意見,以最大化科學回報。
羅馬太空望遠鏡的廣域儀器(Wide Field Instrument, WFI)將提供比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紅外線視野大100倍的視場,單張羅馬望遠鏡的影像便能蘊含相當於100張哈伯望遠鏡影像的細節。此外,它能以比哈伯快約1,000倍的速度進行巡天觀測,極大地加速了天文學的發現進程。這項任務預計每天將產生約11兆位元組(TB)的壓縮觀測數據,為了有效管理如此龐大的資料量,並促進科學分析,新的資料存取模式正在開發中,例如「羅馬研究網絡」(Roman Research Nexus, RRN)。RRN是一個基於雲端的平台,將運算資源直接帶到資料所在地,實現高效且易於存取的科學探索。
羅馬太空望遠鏡的任務管理由位於馬里蘭州的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負責,並有多個機構協同合作,包括南加州的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和Caltech/IPAC,以及巴爾的摩的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主要的工業合作夥伴包括BAE Systems Inc.、L3Harris Technologies和Teledyne Scientific & Imaging等公司。
巡天完成後,所有觀測數據將透過「羅馬研究網絡」和芭芭拉·A·米庫斯基太空望遠鏡檔案館(Barbara A. Mikulski Archive for Space Telescopes, MAST)公開存取,這項開放資料政策將使全球天文學家都能夠進行深入分析,進一步拓展我們對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的理解。這項宏偉的計畫不僅是技術的飛躍,更是人類對宇宙奧秘不懈追求的體現,為後代科學家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啟了探索宇宙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