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低地球軌道(LEO)環境正面臨日益加劇的營運摩擦,主要驅動力來自於大型衛星群的快速部署,其中以SpaceX的星鏈(Starlink)網路最為顯著。對2019年至2025年初這段期間的分析顯示,衛星執行避碰活動的頻率大幅增加。每月被迫執行避讓機動的衛星比例,從原本的僅0.2%飆升了七倍,達到1.4%。這意味著每月大約有340枚獨立的太空飛行器必須採取規避行動。
這種活動的激增直接反映了這個關鍵軌道帶中物體數量的實質性擴張。物體總數增加了76%,從2019年的約13,700個,躍升至2025年的24,185個。業界預測,到本世紀末,這個數字可能達到驚人的70,000顆衛星,這突顯了軌道永續性面臨的關鍵轉折點。這種不斷增長的密度帶來了固有的系統性風險:目前的數據表明,在未來一年內發生軌道碰撞的可能性高達10%。一旦發生,透過連鎖反應,將產生數千個新的碎片。
對於衛星營運商而言,頻繁進行規避機動對任務的完整性構成了根本性的挑戰,特別是對於那些需要精確高度控制的太空船。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太空碎片專家休·劉易斯(Professor Hugh Lewis)指出,這些調整嚴重干擾了必須維持精確地面軌跡的地球觀測衛星的運作。儘管像SpaceX這樣的營運商似乎有能力處理大量的避讓行動——據報導,在截至2025年7月前的六個月內,他們執行了約145,000次機動——但累積的環境影響仍然是一個嚴重的考量。
SpaceX展現了特別謹慎的操作姿態,當碰撞風險低至三百三十萬分之一時,他們就會啟動避讓行動。這遠比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常用的萬分之一的門檻要嚴格得多。然而,這些必要的調整會消耗衛星上的推進劑,從根本上縮短了衛星的功能壽命,並提高了營運成本。更甚者,為了避開一個物體而進行的機動,可能會在無意中增加隨後發生不可預見遭遇的風險。這種動態環境隱含地質疑了當前部署速度的長期可行性,迫切需要演進管理這個共享軌道資源的框架,以確保從科學觀測到全球通訊基礎設施等所有未來事業都能持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