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分享星際彗星 3I/ATLAS 的圖片
火星軌道器捕捉星際彗星3I/ATLAS影像 揭示太陽系外來客光譜
编辑者: Tetiana Martynovska 17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火星偵察軌道器(MRO)近期對第三個已知星際天體3I/ATLAS進行了關鍵觀測,使天文學家得以更精確地推估該彗星的尺寸與物理特性。此次觀測發生在3I/ATLAS穿越火星軌道期間,突顯了MRO在執行火星表面監測任務之餘,具備對過境天體進行雙重應用的能力。Dr. Leslie Tamppari指出,MRO在不影響火星地貌研究的前提下,兼顧了對過往太空物體的探測工作。Dr. Tomás Díaz de la Rubia形容,捕捉到來自另一個恆星系統的訪客蹤影,是一項非凡成就。
NASA 剛剛發布星際彗星 3I/ATLAS 的最新影像,這些影像由八個不同的太空船、衛星和望遠鏡觀測。
彗星3I/ATLAS於2025年7月1日被發現,並在2025年10月29日經歷了與太陽最近的近日點,而其最近掠過火星的時刻則是在2025年10月3日,當時距離約為2900萬公里(1800萬英里)。在2025年10月2日,MRO從距離該天體約3000萬公里(1900萬英里)處執行了觀測,當時其主要儀器高解析度成像科學實驗(HiRISE)相機特意轉向以捕捉這位訪客。這次儀器轉向的技術操作,與NASA在2014年為研究彗星Siding Spring所執行的機動相似。HiRISE獲取的影像將該彗星呈現為一個帶有像素化的白色球體,代表其在穿越過程中散逸出的塵埃與冰層所形成的塵埃冰質彗髮。這些影像的捕捉尺度約為每像素30公里(19英里),科學家正分析此數據,期望為彗星的固態核心尺寸設定上限值。
Hubble 捕捉到這張星際彗星 3I/ATLAS 的影像,拍攝於 July 21, 2025,當時彗星距離 Earth 277 million miles
Dr. Shane Byrne,HiRISE的首席研究員,強調觀測星際天體機會難得,持續的分析可能揭示出核心碎片或氣體噴流的跡象。星際天體的觀測引發了科學界對其本質的討論。與前兩顆星際天體1I/Oumuamua和2I/Borisov相比,Professor James Wray強調,迄今觀測到的三顆星際天體在特性上均展現出與太陽系內本土彗星的顯著差異。然而,哈佛大學天文物理學家Avi Loeb根據3I/ATLAS異常精準的軌道和估計超過330億噸的質量,推測其可能為「外星技術產物」。儘管如此,NASA的Tom Statler等主流科學家仍堅持認為,該天體在行為上與已知彗星高度相似。
NASA的觀測活動涵蓋了STEREO、SOHO和PUNCH等太陽探測器,它們在彗星靠近太陽時進行追蹤,彌補了地面望遠鏡的觀測盲區。Lucy探測器亦在9月16日從2.4億英里外獲取了圖像,以提供彗髮和彗尾的細節。進一步的分析,例如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數據,揭示3I/ATLAS表面可能覆蓋著一層由數十億年太空輻射形成的厚實「輻射外殼」,深度模擬估計可達15至20米,這為彗星極高的二氧化碳含量提供了自然解釋。這項研究指出,星際物體可能主要由經過輻射處理的材料構成,而非原始物質。
3I/ATLAS正以每小時約20.9萬公里的速度穿越太陽系,這被認為是太陽系訪客中的最高速度,證明其已在星際空間漂流了數十億年。該彗星的軌道偏心率高達6.15±0.17,沿著一條不受約束的雙曲線軌道運行,其星際速度約為每秒58公里(36英里/秒)。此次MRO的觀測行動,連同NASA其他資產的協同努力,為人類理解太陽系外物質的組成與演化提供了數據基礎,儘管其最終的「星際訪客」身份仍是科學界持續探討的焦點。
來源
Sci.News: Breaking Science News
LiveNOW from FOX
NASA
Wikipedia
Sci.News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閱讀更多有關此主題的新聞: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