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媒體基金會近期揭露一項令人關注的趨勢:維基百科網站的直接人類訪問流量出現顯著下降。根據基金會產品高級總監Marshall Miller的聲明,在2025年3月至8月期間,與前一年同期相比,直接流量約減少了8%。 造成此現象的根本原因,被明確指向當前生成式人工智慧(AI)的蓬勃發展,以及社群媒體在資訊獲取路徑中日益增強的主導地位。
當前數位生態的轉變,核心在於資訊獲取方式從傳統的「點擊進入來源」轉變為「即時摘要獲取」。許多大型語言模型(LLMs)的訓練基礎正是建立在維基百科的龐大資料集之上,這使得搜尋引擎能夠在用戶查詢時,直接在結果頁面呈現基於維基百科內容的精煉答案或AI概覽。 這種「零點擊搜尋」的模式雖然極大地提升了資訊的即時性,卻也間接分流了對維基百科原始頁面的訪問,對這個全球知識庫的直接能見度構成衝擊。
Marshall Miller強調,儘管基金會樂見知識以新形式傳播,但關鍵在於確保這些依賴維基百科內容的平台,必須建立起有效的歸屬和引導機制,讓使用者有機會回溯並參與到知識的源頭。 流量的間接化引發了對知識生態系統長期穩健性的深層憂慮,因為維基百科的運作仰賴志願者的熱情貢獻與廣大個體的捐贈支持,直接訪問量的減少可能連帶削弱這兩大支柱,進而影響內容的持續更新與品質維護。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會調整了機器人偵測系統後,才更清晰地揭示了人類流量的真實降幅;此前在2025年5月曾偵測到來自巴西的異常高流量,經修正後才確認了實際的下滑數字。 此外,AI爬蟲對頻寬的龐大需求也帶來了技術上的挑戰,例如自2024年1月起,AI爬取導致的頻寬使用量激增了50%,主要用於訓練電腦視覺模型。
面對此一轉折點,維基媒體基金會正積極探索新的連結方式,例如透過YouTube和TikTok等平台與新一代受眾建立聯繫,同時堅守其對可驗證性、中立性與透明度的核心承諾。 這場變革不僅關乎網站的點擊數,更關乎如何確保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能在數位轉型的洪流中,持續作為可靠資訊傳播的堅實基石,並鼓勵每一位資訊的接收者,主動探尋知識的來龍去脈,以維護這份共享的寶貴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