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與全美機器人倫理監管新局:聚焦隱私、年齡驗證與產業戰略

编辑者: gaya ❤️ one

'GUARD Law'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創新與社會福祉成為全球焦點。美國加州近期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倫理部署上採取了積極的監管行動,這不僅是地方性的規範嘗試,也反映出全美對此議題日益增長的重視。加州正透過一系列新法案,試圖在推動科技發展的同時,為公民,特別是未成年人,築起一道保護屏障。

針對智慧機器人的應用,加州參議員史蒂夫・帕迪拉(Steve Padilla)等人提出的參議院第243號法案(SB243),即《陪伴型聊天機器人法》,已獲州長簽署成為法律,旨在規範陪伴型聊天機器人的使用安全。該法案要求平台必須明確告知使用者,聊天機器人並非真實人類,以防範使用者,尤其是未成年人,產生誤解或過度依賴。此外,若平台得知互動對象為未成年人,在互動超過三小時後,系統必須提醒用戶休息,並再次標示其AI身份,同時嚴禁生成或建議任何色情內容。此舉是加州在兒童網路安全保護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在更廣泛的AI監管層面,加州也簽署了其他指標性法案,例如要求AI業者公開披露風險控管措施的《AI透明度法案》(SB 53)。雖然原始報導中提及的「GUARD 法案」由密蘇里州參議員喬許·霍利(Senator Josh Hawley)提出,該法案核心精神在於對製造商施加嚴格責任,包括使用者年齡驗證和禁止未經同意的錄影,但加州近期簽署的法案已涵蓋了部分類似的兒童保護與隱私要求,例如要求硬體產品新增年齡驗證要求,以防堵未成年人接觸不適內容的可能性。霍利參議員的立場一向堅定,他曾提案將AI、機器人等核心技術列入出口管制名單,並對AI對工人的影響表達嚴重擔憂。

放眼全美,機器人產業的戰略規劃也正加速推進。儘管美國在AI收入預測上持續領先全球,但機器人的採用率與全球主要國家相比仍有進步空間,有分析指出其採用率僅位居全球第九,遠落後於韓國和日本等國家。為此,美國國會與政府正考慮效仿《晶片法案》的模式,將智慧機器人行業納入國家戰略,以期整合資源,提升國家競爭力,並應對全球供應鏈的挑戰。

加州在數位隱私領域的領先地位,透過《加州適齡設計法》等法規得以體現,要求向十八歲以下兒童提供線上服務的企業預設最高隱私權設置。這些舉措共同描繪出一個清晰的治理圖景:社會正從對技術的盲目樂觀轉向更為審慎、以人為本的治理模式。隨著外部規範的逐步清晰,科技與人性之間的平衡點正被重新校準,焦點轉向如何共同建構一個更安全、更具責任感的數位未來。

來源

  • اليوم السابع

  • Cointelegraph MENA

  • AI بالعربي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