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 03:從製造瓶頸到普及時代的關鍵躍遷
作者: Veronika Radoslavskaya
在科技演進的長河中,真正的變革往往不在於技術的精巧,而在於如何將其化為眾人可及的現實。如同百年前亨利·福特以T型車改變社會結構,今日,成立僅三年的新創公司Figure AI,正透過其最新發布的Figure 03人形機器人,試圖在機器人領域複製一場類似的普及化革命。這場變革的核心,不在於機器人能做出多麼炫技的動作,而在於它能否擺脫昂貴的原型限制,實現商業上可行的規模化生產。
機器人領域長久以來充斥著令人驚嘆的原型展示,例如其他競爭者展示的翻跟頭或摺疊衣物,但這些技術奇觀始終未能跨越從低產量原型到真正大規模製造的鴻溝。Figure AI的獨到之處在於,他們將「可製造性」視為設計Figure 03的首要考量。公司斥巨資建立了專門的BotQ製造工廠,初期規劃年產能達12,000台,並預計在四年內擴展至100,000台的驚人目標。這種生產規模,與業界多數公司仍需數週手工組裝、成本高達數十萬美元的現況形成鮮明對比。
Figure AI的策略是徹底的工程思維轉變。他們放棄了精準但耗時昂貴的CNC加工,轉而採用壓鑄、注塑成型和沖壓等大規模生產技術。雖然這需要龐大的前期模具投資,但一旦達到量產規模,單位成本便會急劇下降。Figure 02可能需要數天組裝,而Figure 03則能透過標準化流程在生產線上快速成型。更深層次的布局是,Figure AI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為人形機器人產業而生的供應鏈,垂直整合了致動器、電池、感測器和結構件等關鍵部件的生產,同時與能提供數百萬零件的策略夥伴合作。這不僅滿足了當前需求,更為整個產業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市場上其他雄心勃勃的計畫相比,Figure AI的務實作風顯而易見。例如,特斯拉的Optimus雖然描繪了宏大的2025年量產藍圖,但實際產能仍是未知數。相較之下,Figure AI由連續創業者Brett Adcock於2022年創立,在獲得包括NVIDIA和OpenAI在內投資者的6.75億美元資金後,團隊專注於工程與製造的根本。市場對此前景給予高度肯定,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50年,美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3兆美元,應用範圍涵蓋物流、製造乃至居家照護。
硬體上的精進,是為了更好地承載其Helix AI系統。Figure 03的感測器套件進行了全面升級,視覺系統的幀率翻倍、延遲降低至四分之一,視野拓寬了60%。每隻手掌內嵌的攝影機,確保了在主鏡頭受阻時仍能持續感知,這對於在複雜的家庭環境中操作至關重要。最引人注目的突破在於其指尖的客製化觸覺感測器,能夠偵測低至三克的微小力量,相當於一枚迴紋針的重量。這種極致的精準度,讓Helix AI能夠在物體滑脫前即時判斷,實現對易碎或不規則物體的靈活操控。
Figure 03的設計哲學體現了對「通用性」的追求。為了適應家庭環境,機器人採用了多密度泡棉和可水洗織物,而非硬質機械部件,使其比前代更輕巧、更易於在狹窄空間移動。此外,其無線感應充電能力和升級的音訊系統,都指向了無縫融入人類日常生活的目標。一個能在不可預期的居家環境中安全、有效地運作的平台,便具備了在任何地方運作的潛力。
當這種具備汽車成本級別的人形機器人真正普及,社會的結構性轉變將遠超工作崗位的替換。它將使高齡照護從迫在眉睫的危機轉變為可控的挑戰,將危險且重複的勞動轉化為可選擇的選項。更深遠的影響在於,一個成熟的人形機器人生產體系,將催生出全新的工作類別,例如系統的訓練、維護與客製化服務。Figure 03的製造突破,或許將被歷史銘記為使所有後續機器人成為可能的那一個關鍵節點,它證明了從令人驚豔的原型到可量產的產品之間,那道看似無法逾越的鴻溝,其實是可以被跨越的。人形機器人時代的到來,已不再是「會不會」,而是「多快」的問題。
閱讀更多有關此主題的新聞: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