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綜合企業永續發展策略分析報告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一份內容全面的分析報告近期發布,其中詳盡闡述了全球成功實踐的方法,旨在調和糧食生產力與生態永續性的要求。這份文件彙整了領先的農業實踐,其核心目標是在滿足全球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的同時,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實現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該報告的關鍵論點強調,選育創新是推動氣候行動背景下轉型變革的催化劑。這一點在即將於2025年11月在巴西貝倫(Belém)舉行的第30屆締約方會議(COP 30)前夕顯得尤為重要。巴西農業特使羅伯托·羅德里格斯(Roberto Rodrigues)指出,儘管COP 30的焦點並非完全集中於農業部門,但它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台,向世界展示巴西永續熱帶農業的成就。此次峰會的議程涵蓋六個關鍵領域,其中就包括農業和糧食系統的轉型。
指南中呈現的成功案例表明,透過提高現有資源的使用效率來增加產量,能夠直接對抗土壤退化。以公認的農業大國巴西為例,該國實施了農作、畜牧和林業整合系統(ILPF),成功地在不擴大耕地面積的前提下,使玉米產量翻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里約熱內盧州農業廳已啟動一項為期三年的技術合作協議,旨在推廣ILPF系統,以期恢復該州約佔農業用地30%的退化牧場。
在其他地區,永續農業的努力也取得了顯著成果。柬埔寨的農民透過引入生物炭(biochar)和堆肥,成功改善了土壤狀況,穩定提升了農作物產量。生物炭是生物質在無氧條件下熱解的產物,被用作土壤改良劑,以提高肥力並固碳。而在南非,政府的政策支持促進了生物技術作物的應用,這不僅提高了產量,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為農民帶來實質效益。
為增強農場應對氣候風險的韌性,該文件提到了由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FAD)發起的降雨不足指數保險計畫等模式。這類計畫能確保在乾旱期後迅速支付賠款,使農民得以迅速恢復播種作業。例如,在哈薩克,2024年共簽訂了111份土壤濕度不足指數保險合同,並且國家對保險費提供了高達80%的補貼,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創新同時也刺激了農村地區新興就業形式的出現。在迦納,專注於精準施用農藥的服務網絡正在發展,這成為農業綜合企業中「綠色」技術發展的一個典範。另一個歷史案例發生在伊拉克:2006年,Mi-2直升機被用於噴灑農藥,在短短兩週內處理了超過28,000公頃的農田。
要將這些經過驗證的解決方案大規模推廣,需要國家政策的協調一致和有針對性的投資。這是確保農業長期繁榮和維護地球健康的必要條件,也符合諸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等機構的總體方向,該組織曾在2020年的區域會議上討論過永續發展的相關議題。
來源
Seed World
CropLife International
FAO Open Knowledge Repository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