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巴黎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Paris)將於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在經過翻新的大皇宮(Grand Palais)盛大舉行,此舉再次確認了巴黎作為歐洲當代藝術核心樞紐的關鍵地位。這場藝術盛會匯集了來自全球的206家畫廊,展品涵蓋了已獲肯定的藝術傑作,以及嶄露頭角的新銳作品,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慕名而來。展會總監克萊門特·德萊平(Clément Delépine)指出,本屆展會是第一個「常態化」的版本,標誌著展覽已完全適應並融入了大皇宮這座歷史悠久的場館空間。
展會的結構設計精妙,體現了對藝術市場多層次的處理方式。「畫廊」(Galleries)主展區是核心錨點,呈現了市場上所謂的「藍籌股」藝術家作品和博物館級別的畫作。而「新興」(Emergence)單元則聚焦於新的聲音和年輕的藝術人才。此外,「前提」(Premise)單元則提供了大膽的策展項目,有時甚至包含追溯至1900年以前的歷史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參展畫廊中,有63家總部位於法國本土,這充分彰顯了當地藝術生態系統的非凡活力與生命力。
巴黎巴塞爾藝術展的成功,與巴黎策略性地鞏固其歐洲藝術中心地位息息相關。這得益於法國有利的稅收法規,以及英國脫歐後國際藝術界人士從倫敦外流的趨勢。在展會現場,人們觀察到一種更為審慎的節奏,對話和交流先於交易發生,投機性的狂熱已然消退。然而,預展期間仍促成了多筆重大交易: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報告的銷售額超過3000萬美元,其中包括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創作於1987年的畫作《抽象畫》(Abstraktes Bild),以2300萬美元的高價成交。這清楚地表明,收藏家們傾向於選擇那些具有博物館份量、經過時間考驗的大師級作品。
除了核心展覽之外,巴黎這座城市本身也轉化為一個廣闊的創意展示平台。公共項目涵蓋了九個巴黎的標誌性地點。其中引人注目的活動包括哈里·努里耶夫(Harry Nuriev)在小奧古斯丁教堂(Chapel of the Petits-Augustins)的裝置藝術,以及亞歷克斯·達·科爾特(Alex Da Corte)的巨型雕塑,例如在芳登廣場(Place Vendôme)展出的充氣科米蛙(Kermit the Frog)。此外,在大皇宮內,還同期舉辦了「妮基·桑法勒、尚·丁格利、龐圖斯·胡爾滕」(Niki de Saint Phalle, Jean Tinguely, Pontus Hultén)的聯展,該展覽旨在紀念他們的合作,並持續展出至2026年1月。
巴黎巴塞爾藝術展不僅繼承了已有四十年歷史的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FIAC)的遺產,更為藝術界設定了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它強化了法國首都作為藝術話語未來確立之地的角色,持續鞏固其在全球藝術版圖中的領導地位,成為定義當代藝術趨勢的關鍵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