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北極圈內的基律納市於2025年8月19日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擁有百年歷史的基律納教堂(Kiruna Church)開始了其備受矚目的遷移工程。這座重達約672噸的建築,正以每小時約0.5公里的緩慢速度,在220個輪子的特製運輸平台上,向約五公里外的新址移動。此舉是基律納市為適應歐洲最大鐵礦LKAB礦區擴張而進行的全面城市轉型計畫中的關鍵一環。
基律納教堂不僅是宗教場所,更是城市歷史與精神的象徵。該教堂建於1909年至1912年間,由建築師古斯塔夫·維克曼(Gustaf Wickman)設計,其新哥德式風格的外觀與受薩米文化啟發的內部設計,使其在2001年被譽為瑞典1950年前建造的最美麗建築之一。教堂的建造耗資27萬瑞典克朗,遠超預期,體現了當時對城市發展與精神寄託的重視。其設計理念源於創始人亞爾馬·倫德博姆(Hjalmar Lundbohm)的願景,希望打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感到歸屬的空間,因此在設計上盡量避免過於濃厚的宗教符號,僅以一座由克里斯蒂安·埃里克森(Christian Eriksson)製作的十字架作為點綴。
此次教堂的遷移,是基律納市為應對因大規模採礦活動導致的地基不穩和潛在崩塌風險而展開的長達二十年的城市重塑計畫的一部分。LKAB公司作為礦業巨頭,不僅是該地區的主要經濟支柱,也承擔了此次城市搬遷的巨額費用,僅教堂的遷移成本就預計高達5億瑞典克朗,而整個城市轉型的總預算更超過100億瑞典克朗。這項工程展現了人類在工程技術上的卓越成就,將一座重達數百噸的歷史建築完整地移動,是工程學上的奇蹟,也凸顯了在追求工業發展的同時,保護文化遺產的決心。
數以千計的居民和遊客聚集在教堂周圍,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該過程也透過全球直播,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參與其中。然而,這場盛事也伴隨著複雜的情感。對於基律納的居民而言,這既是新生的開始,也意味著對過往家園的告別。同時,當地薩米原住民社群對礦業擴張可能對馴鹿遷徙路線及傳統生計造成的影響表達了擔憂,這也引發了關於土地利用與原住民權益的更廣泛討論。
基律納教堂的遷移,不僅是一次物理空間的轉變,更是對城市韌性與文化延續性的深刻詮釋。它象徵著一個社區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努力平衡經濟發展的需求與對歷史記憶的珍視,展現了人類智慧與集體意志在面對變革時所能達成的非凡協調,為未來城市發展與文化保護的關係提供了寶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