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彗星3I/ATLAS的第十二次異常:挑戰科學認知的宇宙謎團

编辑者: Uliana S.

星際彗星3I/ATLAS是人類觀測史上發現的第三個星際天體,它不斷地向科學家們拋出新的難題。這顆來自宇宙深處的訪客,於2025年7月1日由位於智利的ATLAS天文台首次觀測到。從一開始,它的行為就顯得與眾不同。其雙曲線軌道明確地指向了太陽系外的起源,而根據計算,它約有75億年的歷史,幾乎與年輕的宇宙同齡。然而,真正引起轟動的並非它的出身,而是其難以解釋的行為特徵。

3I/ATLAS 圖像,日期為 2025 年 11 月 16 日。圖像中可見多條噴流,朝向太陽以及遠離太陽,包括反尾和一條更長且緊密準直的尾巴。

這些異常現象的累積在2025年11月8日和9日達到了高潮,當時記錄下了第十二次異常。天文學家觀察到,有狹窄且定向的氣體和塵埃噴流從彗核延伸出來,長度超過一百萬公里。這個現象的獨特之處在於,儘管彗星繞軸自轉週期為16.16小時,這些噴流卻保持著完美的直線形狀。按照常理推斷,自然自轉必然會將噴射物扭曲成螺旋狀,但事實卻與此相反,令科學界大惑不解。

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阿維·勒布(Avi Loeb)對此評論道:「這些以每秒約400米速度移動的噴流,能夠保持清晰的形態,暗示著可能存在某種穩定機制在運作。」他進一步指出:「這無法證明,但也無法排除其可能具有技術起源的可能性。」與此同時,俄羅斯天文學家亞歷山大·基塞列夫(Alexander Kiselev)則提出了另一種解釋,他將此現象與3I/ATLAS的另一個怪異特徵——指向太陽的複雜氣塵「反彗尾」結構聯繫起來。

在此之前,2025年10月24日,MeerKAT射電望遠鏡曾記錄到羥基自由基的吸收線,這通常是彗星的經典標誌。然而,隨後的觀測卻揭示了一系列異常清單:包括鎳與氰化物的比例異常高、水含量異常低(僅佔4%),以及無法解釋的非重力加速度。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顆天體在2025年10月29日通過近日點,距離太陽2.1億公里,但它並沒有像許多冰核彗星那樣解體或崩塌。

科學界寄望於未來的觀測,或許能揭示這個獨特天體的本質。定於2025年12月19日,哈勃(Hubble)和詹姆斯·韋伯(James Webb)太空望遠鏡將對其進行觀測,希望能捕捉到關鍵線索。目前,3I/ATLAS已安全地遠離地球,距離約1.8天文單位,繼續在太陽系中穿行。它留給科學家們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等待著被破解,持續挑戰著我們對星際天體行為的傳統認知。

來源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UK

  • 3I/ATLAS

  • Astronomers detect first 'radio signal' from interstellar comet 3I/ATLAS - but it wasn't aliens

  • New 'nearly interstellar' comet - wrongly linked to 3I/ATLAS - will reach its closest point to Earth on Tuesday (Nov. 11)

  • Interstellar overhype: Nasa debunks claim about alien-made comet

  • 3I/ATLAS: todo lo que se sabe del cometa interestelar y la señal radio detectada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