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國王學院科學家開發新數學方程式,利用隨機事件精準計時

编辑者: Irena I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科學家們近期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數學方程式,能夠將一系列隨機事件轉化為極其精準的時間測量機制。這項研究不僅挑戰了傳統的時間測量概念,更為細胞生物學到量子物理學等眾多領域的應用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傳統時鐘依賴規律且週期性的運動來計時,但自然界許多現象並不遵循如此有序的節奏。由物理學家馬克·米奇森博士(Dr. Mark Mitchison)領導的倫敦國王學院團隊證明,即使是隨機過程(stochastic processes),也能透過利用事件間隔的統計特性,成為可靠的時間計量工具。米奇森博士的研究專長在量子科技、量子計量學及非平衡統計力學,他表示,此研究的動機是提煉出在任何情況下建構時鐘所必需的關鍵要素,即使是透過計數不規則的隨機事件,也能打造出最佳的經典時鐘。

這項發現的核心在於確立了由馬可夫(Markovian)事件構成的時鐘在時間測量精度上的絕對經典極限。馬可夫過程是一種數學模型,用於描述隨機變化的系統,其未來狀態僅取決於當前狀態,而與過去歷史無關,此模型廣泛應用於金融、天氣預測和生物系統建模。研究指出,這種利用隨機事件統計規律來計時的方法,為理解和量化那些不遵循固定週期性運動的自然現象提供了強大的數學框架。

同時,研究也突顯了量子時鐘(如原子鐘)在超越經典物理極限方面的卓越能力。原子鐘以其極高的精確度為全球定位系統(GPS)等關鍵技術奠定基礎,而量子糾纏時鐘的發展更預示著未來時間測量將達到前所未有的精準度,甚至可能每 15 兆年才誤差一秒。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為理解為何經典時鐘無法與量子時鐘匹敵提供了理論依據,並強化了量子現象對時間測量深遠影響的認知。

這項研究的影響力遠不止於理論層面。在生物學領域,它為理解生物系統如何在充滿雜訊的環境中協調有序功能提供了新視角。例如,馬達蛋白(motor proteins)能將混亂的熱漲落轉化為高度規則、定向的運動,這可被重新詮釋為一種從混亂中產生秩序的時間機制。這種將分子生物學過程視為時鐘的方法,為研究生命系統中秩序的起源提供了嚴謹的數學工具,並能連結微觀分子馬達與宏觀生態系統的尺度。

此外,這項突破也觸及了物理學中關於時間單向流動等深層未解之謎。透過劃分經典時鐘的能力極限,並揭示量子時鐘如何突破這些界限,研究人員期望能激發對這些根本性問題的新見解。透過嚴謹的數學形式,研究者甚至可能透過檢驗時間測量性能與經典極限的偏差,來識別出量子行為的「標誌」,從而為實驗者提供偵測量子效應的新方法。

總而言之,倫敦國王學院的這項研究巧妙融合了抽象數學、經典物理與量子理論,重塑了我們對時間的理解,並為依賴精確時間測量的技術帶來變革性潛力。透過審視基於隨機事件建構的時鐘,我們或許能更深入地洞察時間流動的本質,將測量的實用性與時間的哲學及物理複雜性融為一體。

來源

  • Scienmag: Latest Science and Health News

  • King's College London

  • Mirage New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倫敦國王學院科學家開發新數學方程式,利用隨機事件精準計時 | Gaya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