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於2025年8月13日《科學進展》期刊的最新研究,透過分析尤加坦半島石灰岩洞穴中的鐘乳石,提供了更確鑿的證據,證實了週期性且長期的乾旱對瑪雅文明的衰落扮演了關鍵角色。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深入研究了位於奇琴伊察和烏斯馬爾古瑪雅城市附近的Tzabnah洞穴,透過分析鐘乳石的化學成分,精確地重建了公元871年至1021年期間的降雨模式。這段時期恰好與許多南部瑪雅城邦的衰落時期吻合。
研究結果顯示,在此期間共發生了八次持續至少三年的雨季乾旱,其中最長的一次乾旱從公元929年開始,持續了長達十三年。如此極端的氣候條件,無疑對瑪雅人的農業生產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並可能引發了政治上的不穩定。這項研究結果與先前關於氣候變遷與瑪雅文化衰落之間關聯性的研究不謀而合,例如2014年的一項研究便指出,公元800年至1100年之間的低降雨量時期與瑪雅文明的衰退有關。此次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精確的年代測定能力,透過分析鐘乳石的氧同位素,研究人員能夠重建每年的降雨量,這使得氣候數據與考古記錄的對比更加精確。劍橋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博士生丹尼爾·H·詹姆斯(Daniel H. James)表示:「這個時期瑪雅歷史的成因一直是數百年來的謎團。過去幾十年來,我們透過結合考古數據和可量化的氣候證據,對瑪雅人的遭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研究進一步指出,這些長期的乾旱不僅威脅了瑪雅人的農業,還可能導致了糧食短缺和飢荒。儘管瑪雅人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展現了高度的智慧,例如建造水庫和蓄水池,但面對如此極端的乾旱,這些措施顯然不足以維持社會的穩定。考古記錄顯示,在乾旱最嚴重的時期,瑪雅人停止了建造紀念碑和銘刻日期,這也印證了當時社會動盪的狀況。例如,烏斯馬爾城邦的政治體系在最嚴重的乾旱後幾年便走向崩潰,而鄰近的奇琴伊察則似乎更能抵禦這些乾旱的影響。這項研究強調了氣候因素在探討古代文明衰落過程中的重要性,並為我們理解乾旱對複雜社會的影響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它提醒我們,即使是高度發展的文明,也可能因無法適應劇烈的氣候變遷而面臨嚴峻的挑戰,這對於當代社會應對氣候變遷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