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貝德爾寶藏(Bedale Hoard)的最新研究,這批於2012年在北約克郡發現的維京時期銀器,揭示了維京人與伊斯蘭世界之間廣泛而複雜的貿易網絡。研究結果挑戰了維京人僅是掠奪者的傳統觀念,強調了他們在長途貿易中的深度參與。這批寶藏中的銀錠和飾品,其銀的來源可追溯至數千公里外的伊斯蘭哈里發國,即今日的伊朗和伊拉克地區。
由牛津大學考古學系維京時代考古學副教授珍·克肖博士(Dr. Jane Kershaw)領導的研究團隊,透過鉛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確定了寶藏中銀的來源。結果顯示,近三分之一的銀錠直接來自伊斯蘭哈里發國鑄造的迪拉姆(dirhams)。這些銀幣沿著被稱為「東方之路」(Austrvegr)的斯堪地那維亞貿易路線,經過長途跋涉抵達英格蘭。這表明維京人不僅透過掠奪獲取財富,更積極參與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商業活動。克肖博士指出,將維京人僅視為掠奪修道院的形象是不全面的,雖然掠奪是他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他們同時也是活躍的貿易參與者,其貿易網絡從北歐延伸至伊斯蘭哈里發國。研究顯示,維京人在建立英格蘭定居點時,就已攜帶了大量的伊斯蘭銀器。貝德爾寶藏中的一件多股擰成的項鍊,便是由東方和西方銀的混合製成,可能是在英格蘭北部鑄造的,這體現了當時文化與經濟的融合。
此外,研究還發現維京工匠在斯堪地那維亞和英格蘭地區,會利用當地產的鉛來提煉銀,這顯示了他們高超的金屬加工技藝和在地生產能力。例如,來自北彭寧山脈的鉛就被用於此類提煉過程。這種對金屬的精煉和再利用,進一步證明了維京人經濟活動的複雜性與先進性。貝德爾寶藏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我們對維京時代經濟的理解,更突顯了當時英格蘭與歐亞大陸經濟體系的緊密聯繫。這批寶藏證明了維京人在一個相互連結的中世紀世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們不僅是勇猛的戰士,更是精明的商人,其商業網絡的廣度與深度遠超以往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