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在斯德哥爾摩(Stockholm)附近發現了一批罕見的中世紀寶藏,主要由銀幣、珠寶和珍珠組成。這批珍寶被隱藏在一個銅製的大鍋中,雖然歷經約 800 年的歲月,銅鍋幾乎完全氧化,但鍋內的物品卻保存得異常完好。這批出土文物的總重量約為 6 公斤白銀,初步估計硬幣數量高達 20,000 枚,使其成為近數十年來斯德哥爾摩地區發現的最大規模中世紀銀器窖藏之一。
這批寶藏的發現純屬偶然:該地塊的擁有者意外地發現了金屬物品,隨即向當地行政部門報告。經過專業人員的勘查與確認,證實了這項發現的考古價值,目前已被登記為國家級重要文物。
這些銀幣可追溯至十二世紀,正是瑞典國家基礎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代是維京時代(Viking Age)與中央集權君主制建立之間的過渡階段。權力正逐漸從地區性的氏族統治者轉移到國王手中,而宗教生活則受到教會的強烈影響。
在這一時期,克努特·埃里克松(Knut Eriksson,1167年至1195年)正在位,他致力於鞏固國家統一,並推行更穩定的貨幣體系。窖藏中數枚刻有「KANUTUS」銘文的硬幣,有力地佐證了這批寶藏與他統治時代的關聯性。
十二世紀的瑞典也以積極的基督教化為特徵:各地興建石造教堂,修道院附設學校開始運作,稅收和貿易受到嚴格控制。在這次的發現中,還包括了「主教硬幣」(bishop’s coins),這些硬幣是在教會當局參與下發行的,不僅是支付手段,同時也象徵著精神權威。
地理層面也至關重要:在十二世紀,現今的斯德哥爾摩市尚未建立,該地區只是沿著通往梅拉倫湖(Lake Mälaren)貿易路線的分散小聚落和莊園。這批窖藏反映了首都建立之前該地區的經濟活動,顯示當時已存在富裕階層和活躍的白銀貿易,這可能與波羅的海(Baltic)和哥特蘭島(Gotland)的市場有所聯繫。
至於白銀為何會被埋藏起來,原因至今仍是個謎。最有可能的推測是,這批財富是在動盪不安的時期被隱藏的——或許是戰爭爆發或內部動亂所致。大量的硬幣和女性飾品暗示,這批財產可能屬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並且可能與教會或商業活動有關聯。
部分研究人員認為,這批寶藏或許與教會財產有關。另一些人則推測,它可能是一位商人的貿易儲備金,而這位商人來不及取回他的資產。
目前,斯德哥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及其錢幣學研究所的專家們正在進行科學處理工作,包括硬幣的清潔、金屬的保存以及白銀成分的分析。該研究所專門研究中世紀的貨幣流通。
與此同時,斯德哥爾摩中世紀博物館(Medeltidsmuseet)正在記錄保存過程,並計劃舉辦臨時展覽,屆時將展示部分經過清理的硬幣和珠寶。
這批窖藏不僅僅是一堆白銀的集合,它更是一份歷史文獻,保存了關於十二世紀貿易聯繫、文化影響和社會結構的寶貴資訊。透過對白銀進行化學分析,將有助於確定金屬的來源,並重建當時的貿易路線。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考古學家將對所有發現的文物進行編目,期望這批寶藏能幫助人們更深入地理解瑞典的政治與經濟歷史,以及斯德哥爾摩早期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