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瑙恩多夫(Nauendorf)以西地區近期發現一處重要的早期中世紀斯拉夫定居點,為研究當時中歐地區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寶貴的考古證據。該遺址的發掘揭示了斯拉夫社群的生活樣貌、勞動方式及文化習俗,展現了從早期集體居住模式轉變為分散家庭式生活的社會演變。
這處遺址佔地廣闊,長度達120公尺,寬度約40公尺,顯示出清晰的空間規劃。考古學家在此出土了超過600件文物,包括半地穴式房屋、烤爐、火塘、水井等生活設施,以及兩處動物墓葬。早期中世紀時期,此地曾有較大的圍繞式壕溝,可能用於防禦。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大型壕溝被較小的圍欄取代,這些圍欄標示出獨立的農場單位,反映了社會結構的轉變。
遺址的南側發現一處墓葬區,包含至少44座墓穴。其中編號1142的墓葬是一個石棺墓,上方覆蓋石板,內有兒童骨骸,其上方則有混亂堆放的人類遺骸,顯示該墓葬可能曾被後來的活動干擾,並可能包含多次埋葬的痕跡。這種多層次的埋葬方式,以及兒童與成人遺骸的共存,暗示了家族聯繫在喪葬習俗中的重要性。
此外,兩處動物墓葬的發現為理解當時的日常生活和信仰增添了層次。其中一處發現一隻成年犬的完整骨骸,被刻意放置在定居點內且未受擾動。另一處動物墓葬則位於約25公尺外的農場圍欄溝渠內。這些細節不僅豐富了我們對當時居民生活方式的認識,也可能隱含著特定的文化或象徵意義。
該定居點還包含一個工匠區,出土了用於開採沼澤鐵礦石的坑洞以及用於現場冶煉的熔爐,同時也發現了與紡織生產相關的紡錘輪。這表明該社群不僅具備農業生產能力,還發展了專業化的手工業,展現了其經濟的自給自足和技術的應用。令人動容的是,考古學家在墓葬中發現一名患有腦積水的兒童,其胸部區域放置了珠子,這顯示了社群對弱勢成員的關懷與照料,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更為細膩的早期社會圖景。
這些發現與更廣泛的歷史背景相呼應,例如斯拉夫民族的遷徙深刻地重塑了中歐和東歐的面貌。現今東德地區的索布族(Sorbs)便保留了與早期斯拉夫定居者緊密相關的基因特徵。瑙恩多夫遺址所揭示的從早期設防聚落轉變為更開放的農場結構,以及墓葬習俗中可能體現的基督教影響,都反映了當時社會在政治和宗教變革下的適應與演變。這些考古證據共同描繪了一個充滿活力、不斷發展的早期中世紀斯拉夫社群,他們在變遷的時代中,以其獨特的方式延續著生命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