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歷史中心近日有重大考古發現,一座被認為是西羅亞池一部分的巨大結構被挖掘出來,其歷史可追溯至約2800年前。這項發現不僅證實了聖經中的記載,更揭示了古代耶路撒冷在工程技術上的卓越成就,以及面對氣候變遷的智慧。此結構被確認是以色列已知最大的一座水壩,其建造年代可追溯至猶大王約阿施或亞瑪謝統治時期(約公元前805年至795年)。
這座宏偉的水壩,高約12米,寬超過8米,其未挖掘部分的長度更達21米,顯示出當時工程的規模與複雜性。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放射性碳定年法,將其建造年代精確定位於公元前9世紀末,這項發現與大衛城發現的其他同期水利系統相連,包括攔截基訓泉水的塔樓和將泉水引入西羅亞池的水渠,共同展現了古代耶路撒冷在水資源管理上的綜合規劃能力。
考古學家認為,這座水壩的建造很可能是為了應對當時嚴峻的氣候挑戰。透過與死海岩心、索雷克洞穴等地的氣候數據結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當時以色列地區經歷了降雨量偏低但伴隨強烈風暴的時期,這可能引發洪水。因此,建造如此大規模的水利系統,是對氣候變遷和乾旱洪澇條件的一種直接回應。這項發現也支持了聖經中關於希西家王為保護城市供水而進行大規模工程的記載,例如挖掘長達1,750英尺的隧道引水入城,以應對亞述的圍攻。
西羅亞池本身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基督教傳統中,它被認為是耶穌醫治一位生來瞎眼之人的地方,這段記載出自《約翰福音》。該水池在第二聖殿時期(耶穌時代)經過翻新和擴建,可能作為猶太朝聖者前往聖殿前的潔淨場所(mikveh),同時也是城市重要的淡水來源。此次對水壩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對西羅亞池及其周邊水利系統的理解,揭示了古代耶路撒冷居民在工程技術和應對環境挑戰方面的深厚智慧。
這項重大考古發現不僅為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讓世人得以一窺古代文明在面對自然挑戰時所展現的韌性與創新精神。它提醒我們,即使在數千年前,人類就已發展出複雜的工程技術來適應環境變化,並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