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3D設計師Cicero Moraes近期發表一項研究,為歷史悠久的杜林裹屍布(Shroud of Turin)的影像成因提出新解釋,認為影像可能源自低限浮雕(bas-relief)藝術手法,而非直接接觸人體。該研究發表於2025年7月的《Archaeometry》期刊,但已引發國際杜林裹屍布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Sindonology, ICS)的質疑。
Moraes利用3D建模軟體模擬織物覆蓋在人體模型與低限浮雕模型上的效果,結果顯示低限浮雕模型產生的印痕與裹屍布影像高度吻合,而人體模型則產生扭曲印記,此現象被稱為「亞加曼姆頓面具效應」(Agamemnon Mask effect)。此發現支持了中世紀藝術家可能採用低限浮雕技術製作影像的理論。低限浮雕是一種在平坦表面上以淺浮雕方式呈現圖案的雕塑技法,在中世紀歐洲教堂和墓碑上廣泛應用於宗教題材。
然而,ICS對此研究提出質疑,認為其使用的3D建模軟體並非專為科學研究設計,模擬的物理環境也與真實情況不符,因此結論可能不夠可靠。ICS指出,早在1902年便有研究者提出裹屍布影像為「正射投影」(orthogonal projection)的理論,與Moraes的發現有相似之處,但其研究方法和結論的科學嚴謹性受到質疑。此外,也有歷史學家批評Moraes的研究過於簡化歷史,未能充分解釋影像的複雜性,特別是影像中直接與身體的距離空間映射。
儘管Moraes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但杜林裹屍布的真實性爭議並未因此終結。此研究再次凸顯了數位科技在解開歷史謎團中的潛力,同時也提醒學界在面對歷史文物時,應保持開放態度,並結合多方面的證據進行審慎分析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