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深處現巨型病毒PelV-1,重新定義病毒規模與功能

编辑者: Katia Remezova Cath

科學家在太平洋深處發現一種名為PelV-1的新型巨型病毒,其前所未有的特徵為病毒的多樣性與功能提供了新見解。PelV-1的長度約為2.3微米,外殼直徑約200奈米,並擁有一條約30奈米寬的細長尾部及一個較粗的附屬結構,遠超大多數病毒,挑戰了對病毒大小的既有認知。該病毒感染的是對海洋生態系統至關重要的浮游植物Pelagodinium,這與一般帶有尾部且主要感染細菌的病毒不同,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進一步研究顯示,PelV-1的基因組包含與代謝、光合作用、糖轉運和水通道相關的基因,表明該病毒可能干預宿主的行為。科學家觀察到PelV-1利用其長尾附著進入宿主,且尾部在感染結束後消失,暗示其僅在感染前期發揮作用。PelV-1的發現是自2003年首次發現巨型病毒以來,對該領域理解的又一次重要拓展。巨型病毒的規模甚至能超越某些細菌,並擁有複雜的基因組,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影響單細胞海洋生物的生存,可能導致藻華形成並影響公共健康。透過先進計算機技術,科學家已識別出230種新型巨型病毒並分析其功能,其中包含與光合作用相關的蛋白質,顯示巨型病毒可能操縱宿主的光合作用過程。此外,巨型病毒的基因組中包含傳統上僅存在於細胞生物體中的基因,例如與碳代謝和光合作用相關的基因,這顯示巨型病毒可能對宿主的代謝產生顯著影響,進而影響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這些發現不僅擴展了對病毒多樣性的認識,也為理解海洋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提供了新視角,並可能為生物技術應用帶來啟發。

來源

  • CHIP Online

  • Nupel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