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見:蝙蝠飛行能力源於現有基因巧妙重組,顛覆傳統演化觀點

编辑者: Katia Cherviakova

哺乳動物中唯一能持續飛行的蝙蝠,其獨特的飛行機制一直是科學界探究的焦點。一項於2025年10月在權威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上發表的突破性研究,為此演化謎團提供了新啟示。該研究揭示,蝙蝠發展飛行能力並非仰賴創造全新的基因,而是巧妙地重新啟用了與其他哺乳動物共有的現有基因,展現了基因的「舊瓶裝新酒」策略,為理解生命演化的創新性開闢了新視角。

由Christian Feregrino領導的研究團隊指出,蝙蝠正是透過活化這些共享基因,才得以發展出特化的翼狀結構和強健的飛行肌群。此發現直接挑戰了傳統演化論中關於新結構必須依賴全新基因創造的觀點。研究有力地證明,演化過程可以透過對既有遺傳資訊的再利用,催生出截然不同的功能,如同利用基礎積木搭建出複雜模型。

除了在演化生物學上的重大意義,蝙蝠在生態系統平衡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牠們是重要的授粉者、種子傳播者,同時也是天然的害蟲調節者。深入了解其飛行的遺傳基礎,無疑能為這些夜行性生物的保育工作提供更精準的科學依據。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為探討其他物種的基因再活化與適應性開闢了廣闊的研究空間,預示著未來在生物科技領域的潛力。

進一步的文獻回顧顯示,在哺乳動物的演化史上,雖然基因的水平轉移偶爾發生,但像蝙蝠這樣大規模「重組」內源性基因以適應劇烈環境變化的案例,更凸顯了生命在面對挑戰時展現出的驚人韌性與靈活性。專家分析,這種對現有工具的優化利用,或許是生命在資源有限環境下追求生存與發展的最高效率策略。蝙蝠的案例提醒我們,真正的突破往往在於以更深刻的洞察力,重新認識和運用我們已擁有的基礎。

來源

  • MoneyControl

  • Moneycontrol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