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25年10月16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科學研究,再次將焦點聚集在銀河系中央區域持續發出的伽馬射線輻射上。這種長期存在的宇宙現象,被稱為「銀河系中心過量」(GCE),其本質一直是激烈爭論的核心議題。目前主要有兩種相互競爭的假說:一是認為這是暗物質粒子湮滅所產生的結果,二是歸因於大量毫秒脈衝星所發出的光芒。
研究人員運用超級電腦的強大運算能力,根據銀河系的形成歷史,建立了詳細的暗物質分佈模型。這些模擬所產生的伽馬射線信號圖,與費米太空望遠鏡(Fermi Space Telescope)所收集到的實際觀測數據呈現出驚人的吻合度。這種高度一致性,無疑指向了觀測到的光芒與暗物質過程之間潛在的關聯性。暗物質被推測佔據了宇宙總質能的約四分之一。然而,部分科學家仍堅持認為,與毫秒脈衝星——即快速旋轉的超新星殘骸——相關的替代性解釋,依然具有其合理性。
為了使脈衝星理論能夠與實際觀測圖景相符,必須假設存在著比目前已記錄數量多得多的此類天體。這對當代恆星演化理論構成了挑戰,並引發了質疑。這種分歧突顯了儘管兩種說法都仍在研究視野內,但要得出最終結論,仍需要進行更深入、更徹底的探究。解決這個發光來源的謎團,對於理解暗物質的本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暗物質是宇宙中一個基礎但迄今為止仍無法直接觀測到的組成部分。
預計在2026年,切倫科夫望遠鏡陣列(Cherenkov Telescope Array, CTA)所獲取的數據將投入使用。這個國際合作項目是下一代伽馬射線觀測站,旨在解決這場科學爭端。CTA組織於2025年1月作為歐洲研究基礎設施聯盟(European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Consortium)成立,將由兩個陣列組成:一個位於北半球(拉帕爾馬島),主要關注銀河系外的天體;另一個則位於南半球(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將涵蓋整個能量範圍並專注於銀河系內的來源。總體而言,該項目承諾將其靈敏度比其前身,如MAGIC、H.E.S.S.和VERITAS等,提高一個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