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罕見的宇宙訪客,星際天體3I/ATLAS,於2025年7月1日由位於智利的ATLAS望遠鏡系統首次捕捉到其蹤跡。它在2025年10月29日抵達了距離太陽最近的點——近日點。在這次近距離接觸中,這顆彗星與我們恆星的距離約為2.03億公里,相當於大約1.36個天文單位。然而,由於它當時處於太陽後方的位置,被強烈的太陽光輝所掩蓋,這對地面上的直接觀測構成了極大的挑戰,使其難以被地球上的觀測設備捕捉。
3I/ATLAS是繼2017年的1I/'Oumuamua和2019年的2I/Borisov之後,第三個被證實造訪我們太陽系的星際漫遊者。對此類天體進行深入研究,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在其他恆星系統中誕生的物質組成與性質的寶貴機會。值得注意的是,該天體擁有所有已知星際天體中最大的軌道離心率,這突顯了其獨特的運行軌跡。根據估計,3I/ATLAS的彗核直徑大約在10至20公里之間,對於這類「過客」而言,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尺寸。
包括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阿維·勒布(Avi Loeb)在內的一些研究人員曾提出假設,認為該天體可能進行了所謂的「遮蔽機動」(Shadowing Maneuver)或奧伯特機動(Oberth maneuver),即利用太陽的引力來改變其飛行軌跡。然而,由於在近日點期間無法進行直接監測,要驗證這一假說仍有待時日。包括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代表在內的大多數專家則堅稱,該天體的行為完全符合星際彗星的自然運行規律,並未觀察到任何非自然操作的跡象。
儘管一度無法觀測,科學界正熱切期盼重啟對3I/ATLAS的監測工作。歐洲太空總署的木星冰月探測器(JUICE,即Jupiter Icy Moons Explorer)計劃在2025年11月2日開始追蹤這顆天體,屆時它將開始遠離太陽。此外,美國的「歐羅巴快帆」(Europe Clipper)探測器也可能被動員起來,用於分析這顆彗星的離子尾。科學家們尤其期待2025年12月初的到來,屆時彗星將進一步遠離太陽,再次向地球上的望遠鏡揭示其奧秘,提供更清晰的觀測數據。
3I/ATLAS引發的興趣也源於其不尋常的表現。此前曾觀測到所謂的「反向彗尾」(anti-tail),其方向指向太陽,這與標準的塵埃流動力學相悖,令人費解。此外,光譜分析揭示了四羰基鎳(nickel tetracarbonyl)的釋放,這種物質此前通常與人造技術過程相關聯,而非自然天體。預計它將在2025年12月19日最接近地球,屆時的距離約為2.7億公里(即1.8 ± 0.1個天文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