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地球約440光年的豺狼座(Lupus)中,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遠鏡(VLT)及其先進的增強解析度成像儀與光譜儀(ERIS),在年輕恆星HD 135344B的原行星盤中,偵測到一個可能正在形成中的原行星。這個新發現的潛在行星位於恆星原行星盤的旋臂基部,這與行星形成理論的預測精確吻合,為行星誕生的過程提供了首個直接的視覺證據。HD 135344B的原行星盤以其明顯的旋臂結構而聞名,這些結構被認為是由盤中正在形成的行星所塑造。此次透過ERIS儀器,研究團隊偵測到一個位於其中一條旋臂根部的天體,其質量估計約為木星的兩倍,軌道距離與海王星繞日軌道相當。這個天體正在吸積周圍的物質以持續成長,這標誌著天文學界首次能夠直接捕捉到原行星在其誕生地——旋臂中形成的身影。
先前,雖然在其他恆星系統的原行星盤中觀察到類似的旋臂結構,但這些結構的成因一直未能有直接證據證實與正在形成的行星有關。然而,這次對HD 135344B的觀測,為「行星雕塑家」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研究人員Francesco Maio表示:「我們永遠無法親眼見證地球的形成,但在此,我們可能正在一顆440光年外的年輕恆星周圍,實時觀察一個行星的誕生。」此外,另一組天文學家利用相同的ERIS儀器,對年輕恆星V960 Mon進行了觀測,發現了一個緊鄰旋臂的明亮天體,該天體可能是正在形成的行星或一顆褐矮星,這也可能提供了由重力不穩定性形成天體的首個直接證據。這兩項重大的天文發現,分別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期刊通訊》上,都依賴於高解析度的觀測技術,代表了研究巨行星形成過程和原行星盤動力學的重大進展。這些觀測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行星如何從原始星雲中誕生的理解,也為檢驗現有的行星形成理論提供了寶貴的實證數據。透過這些前所未有的視角,科學家們正一步步揭開宇宙中新世界誕生的奧秘,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太陽系早期可能經歷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