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伯望遠鏡捕捉到白矮星吞噬冥王星級天體,揭示太陽系未來命運

编辑者: Uliana S.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偵測到一個距離地球約260光年處的罕見天文事件。一顆名為白矮星的恆星殘骸,正吞噬一個類似冥王星大小的天體碎片。此現象為科學家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得以一窺我們太陽系在數十億年後的未來樣貌。

哈伯望遠鏡觀測到的這顆白矮星,質量約為太陽的一半,卻被壓縮在一個僅有地球大小的球體內。科學家推測,其強大的引力近期將一個富含揮發性物質的冰冷天體拉向碰撞軌道。隨著這個天體被撕裂並吸入,哈伯的儀器偵測到了一系列化學蹤跡,顯示其來自寒冷、遙遠的起源。透過哈伯的宇宙起源光譜儀,研究人員分析了這顆白矮星的大氣層,驚人地發現墜落的碎屑中,約有64%是水冰,同時富含碳、硫和氮。這些「揮發物」的組成,特別是高比例的氮,與冥王星的成分高度吻合,這表明該白矮星吞噬了一個大型、冰冷的系外矮行星的地殼和地幔。首席分析師 Snehalata Sahu 表示,這項發現顛覆了他們對恆星老化過程中行星系統命運的理解。

這顆白矮星的吞噬現象不僅是一場壯觀的天文景象,更預示著數十億年後我們太陽的命運。屆時,太陽將耗盡核燃料,膨脹並開始吞噬其行星系統中的冰冷天體。科學家們期待透過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等更先進的觀測設備,進一步揭示此類劇烈終結事件的化學指紋。研究指出,在恆星演化至白矮星階段時,通常彗星和類似柯伊伯帶的天體會被拋出其行星系統,但在此案例中偵測到富含揮發物的物質,對研究白矮星和系外行星的天文學家而言是一大驚喜。科學家們預測,數十億年後,當我們的太陽演化成白矮星時,其柯伊伯帶的天體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命運,未來的地外觀察者或許能見到類似的殘骸圍繞著我們的白矮星形成。

此研究也為行星系統演化提供了寶貴的見解。科學家們發現,在恆星演化過程中,行星系統的化學成分會發生顯著變化。例如,在原行星盤的中間平面,化學演化會影響關鍵揮發性物質的豐度和分佈,這取決於電離水平、初始豐度以及化學反應的類型。這意味著,即使是相似的行星,其揮發物的組成也可能因形成環境的細微差異而大不相同。這項發現與對系外行星大氣層的研究結果相呼應,後者表明行星大氣的化學成分能提供對其形成條件和遷移機制的初步線索。

來源

  • India Today

  • NASA Science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