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梅麗莎」(Melissa)本週稍早猛烈過境,為加勒比海地區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這場達到最高五級強度的氣象事件,不僅凸顯了大自然的無窮力量,也迫使受災島嶼立即投入艱鉅的修復與調整工作。當前,各國的首要任務是穩定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啟動全面的社區重建與復原計畫,這需要展現出巨大的集體韌性與力量。
「梅麗莎」於 2025 年 10 月 28 日首次在牙買加登陸,展現出其驚人的破壞力。該島嶼經歷了持續風速高達 185 英里/小時(相當於 298 公里/小時)的侵襲,導致大規模且災難性的洪水泛濫。在牙買加的黑河(Black River)社區,初步評估顯示,幾乎每十個屋頂中就有九個受損或完全被摧毀。此外,基礎服務設施遭受嚴重衝擊,全島 77% 的民眾面臨電網故障,這使得眼前的危機迅速轉變為對更堅固基礎設施進行重建的迫切需求,以避免未來再次遭受重創。
往南移動,海地則承受了慘痛的人員傷亡。官方數據證實至少有 25 人喪生,傷亡主要集中在南部的行政區域。例如,佩蒂特戈阿夫(Petit-Goave)等社區的建築結構完整性遭受了嚴重的破壞,突顯了預防措施和保護最弱勢群體的重要性。然而,古巴展現了卓越的組織能力和遠見。在風暴來臨之前,當局成功地組織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將超過 735,000 名居民從東部省份撤離。古巴報告稱,沒有直接歸因於颶風的死亡案例。目前,古巴的重點已轉向清理殘骸,並評估偏遠農村地區的受損情況。
從更廣泛的區域角度來看,本次復原工作揭示了加勒比海國家之間相互依存的深層模式。加勒比海災害應急管理局(CDEMA)提供的初步數據顯示,儘管國際援助協調機制運作良好,但由於港口設施受損,初期仍面臨物流上的挑戰,這是五級颶風災後常見的難題。回顧歷史上類似的重大風暴事件,例如 2004 年的颶風「伊凡」(Hurricane Ivan),小型島嶼發展中國家的長期經濟復甦,往往取決於在災後六個月內能否獲得專門的國際融資。當前局勢為區域實體提供了一個契機,可以藉此機會簡化緊急應變協議,將集體意願轉化為建設性的行動,以提升整體區域安全與應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