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訊號之謎加深:新研究指向天體物理起源,而非外星智慧

编辑者: Uliana S.

1977年8月15日,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大耳朵」射電望遠鏡捕捉到一個強烈且異常的無線電訊號,其持續時間長達72秒,來自人馬座方向。天文學家傑瑞·伊曼(Jerry R. Ehman)因其驚人的性質,在數據記錄上寫下了「哇!」(Wow!),這也因此訊號得名。這個訊號的來源數十年來一直是科學界爭論的焦點,從外星通訊到自然現象,甚至地面干擾的理論都有。然而,近期的新研究,包括由阿貝爾·門德斯(Abel Méndez)領導的一項研究,提出了更為詳盡的天體物理學解釋。

最新的研究,特別是發表在arXiv上的「阿雷西博哇!II:來自俄亥俄SETI儲存數據的哇!訊號的修訂特性」論文,利用現代分析方法重新評估了原始數據。該研究將訊號的潛在來源精確定位到兩個相鄰的區域,並測量到峰值流量密度超過250 Janskys,頻率為1420.726±0.005 MHz。這些發現表明,訊號可能來自一個具有更高徑向速度的銀河系源。研究證實,小型、低溫的氫氣雲在特定條件下確實能夠產生類似「哇!」訊號的窄頻訊號,這為天體物理起源的解釋提供了有力支持。

門德斯及其團隊提出的理論認為,「哇!」訊號可能是由一種罕見的天文現象引起:即強烈的瞬時輻射源(如磁星爆發或軟伽馬閃源)激發了冷氫氣雲,使其發出明亮的氫線發射。這種被稱為「超輻射」(superradiance)的過程,能夠產生與「哇!」訊號一致的受激發射。磁星(Magnetars)是具有極強磁場的中子星,它們的爆發能夠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足以引發這種現象。雖然磁星的存在在「哇!」訊號被偵測時尚未被發現,但它們的特性與該理論高度吻合。

這項研究不僅解釋了「哇!」訊號的獨特性質,如其窄頻帶和特定頻率(接近氫線,即1420 MHz),也為SETI(搜尋地外文明計畫)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過去,訊號的單一性使其難以被重複驗證,但新的天體物理學解釋表明,類似的現象可能源於宇宙中相對常見的物質和能量交互作用。儘管如此,科學界仍持續對此類現象進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宇宙的奧秘。這項研究的發現,將訊號的來源從對外星文明的猜測,轉向了對宇宙自然現象的探索,為我們理解宇宙的運作方式開闢了新的途徑。

來源

  • Último Segundo

  • Superinteressante

  • TecMundo

  • TV Brasil

  • Xataka

  • Mega Curioso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哇!」訊號之謎加深:新研究指向天體物理起源,而非外星智慧 | Gaya One